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冯丽)“这门课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文化之旅。从石峁遗址到汉阳陵文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与故事。博物馆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美育的重要载体。”刚在汉景帝阳陵博物院完成本学期最后一堂现场教学学习,化学与化工学院大三学生马嘉慧意犹未尽。
作为西北工业大学“馆长带你看文物”美育通识课程的学生,她还和同学们一起参观汉阳陵博物院,参与汉服汉礼工作坊、汉文化主题研学及模拟考古等活动,在沉浸式体验中加深了对文物与历史的感知。
“馆长带你看文物”是西北工业大学这学期新推出的美育通识课程。学校联合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考古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西安博物院、汉景帝阳陵博物院、大唐西市博物馆等七家国家一级博物馆,共同打造以“道在器中——博物致知·以美润心”为理念,馆校共融、双向赋能、三位一体的博物馆美育新路径。
本学期课程中,七大博物馆馆长亲自授课,围绕“西安碑林的保护与传承”“文景之光 教育传承”等主题展开深入讲解。教学场所遍及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博物院等多家文博机构,以此推动学校美育、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总师育人文化”深度融合。
“我们希望借助传统文化实现美育的‘反哺’。”课程负责人、西北工业大学艺术教育中心首席专家刘惠说:“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拥有全国顶尖的博物馆资源。将课堂搬进博物馆,能让学生身临其境接受美的熏陶,有效弥补高校美育中‘现场感’的不足,让美育更具温度。”
该课程在这所以工科见长的高校引起热烈反响,甚至一度“一课难求”。开设一学期,得到学生广泛好评。
微电子学院大三学生李喆认为“讲座+访学”的形式非常新颖,“馆长的讲解拉近了我们与文物的距离,现场教学则让知识变得生动而具体。”机电学院大二学生张子瑜说:“在馆长的引导下,我们学会了从展览逻辑、工艺细节到美学意蕴全面鉴赏文物。文物的多元艺术价值真正提升了我们的审美能力。”
经过一学期的探索,刘惠希望学生实现三重“对话”:与历史对话,在触摸文明遗存中确立自身的历史方位;与艺术对话,通过文物感知历代审美的巅峰凝结;与自我对话,在千年智慧面前反思当代责任。“我相信,年轻一代在面对古代文明时,会认真思考自己应如何接续与传承。”
据悉,西北工业大学将以“馆长带你看文物”为起点,持续深化与各大博物馆的“校馆融合”培养模式,组建联合教学与研究团队,共同开发课程体系、开展学术研究。学校已与多家博物馆签订协议,设立美育实践基地,聘任馆长担任美育导师,将博物馆优质资源全面融入学校美育体系。学校计划在未来两年内,与各博物馆紧密合作,分批建设“博物馆与文明对话”“博物馆里的汉字文化与审美解读”等16门课程,构建涵盖7门通识理论基础课、5门审美素养提升课和4门创新实践拓展课的博物馆美育课程群,形成“对话·深思·创意”三层递进的美育课程体系。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