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昌大学2025年最美大学生的答辩舞台上,物理与材料学院推选的本科生吴昊和研究生钟隆盛目光坚定、声音铿锵,双双获得“最美大学生”称号。
“双最美”的荣光不仅是学子个人奋斗的见证,更折射出学院深耕人才培养沃土的深厚积淀。它映照出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在高素质创新人才自主培育道路上的匠心耕耘与卓越成效。凝聚共识 筑牢人才培养制度根基“一流学科要求教育、科研和人才培养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学院遵循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汇聚‘三全育人’合力,推进‘三位一体’模式,着力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学院院长张深根如是说。
为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效,学院出台和完善《物理与材料学院课程教学质量实施细则》《物理与材料学院研究生指导教师管理办法》等系列产出评价和奖励机制,有力保障教育教学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运行。如在职称评聘中,把课程教学质量、教学改革成果作为重要评审依据;在岗位晋升时,对教书育人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政策倾斜;尤其是在《学院年终调节绩效发放办法》中,明确将教师在教育教学改革、竞赛指导等方面的成果纳入突出业绩考核目录,充分激发教师投身教书育人工作的积极性。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系的青年教师胡婷就享受到调节绩效的激励红利,在去年江西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她获得了理科组三等奖。
“参赛初衷就是想历练自己,没想到年底评绩效时,还获得了专项业绩加分,”他说,“学院对教学工作的重视也让我以后更有动力投身教育教学改革,在讲台上下更多功夫。”深化革新 构建产教融合培养体系今年暑期,在江铜铜箔公司的生产车间里,一群大一的学生仔细观摩生产工艺流程,对话技术专家,近距离接触生产一线。他们便是南昌大学江铜实验班的首届学生。着眼江西铜产业高质量发展所需,南昌大学与江铜集团围绕服务江西省铜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1269”行动计划,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强化校企全面合作。其中,依托物理与材料学院共办江铜实验班便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双方围绕铜产业需求共同制定培养计划,开设特色课程,探索“全过程企业实践+毕业设计真题真做+就业岗位定向培养”的全链条育人模式。江铜实验班只是学院推进本科人才培养与现实产业需求适配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学院已建成14个校外实习基地,涵盖江西兆驰半导体、江西赣锋锂业等重点企业,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职业素养,夯实了人才培养实践根基。在为行业输送更具深度研究能力和动手实操能力的高端人才,学院也进行了行之有效的探索。每周五下午,国家硅基LED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都会举办研究生周会。借助学科交叉的头脑风暴,不同领域视角相互碰撞,周会成为激发研究生科研创新的关键载体,在打破学科壁垒同时,更为实验优化、技术难题攻克提供了全新方向。周会同时还是实现“六个一”培养目标的重要举措。这里的硕士、博士均不将发表论文作为硬性毕业条件,而是推行“上好一套必修课程、学会一系列实验技能、精通一种模拟仿真方法、掌握一种PPT演讲技巧、拥有一件发明专利、写好一篇有新意的毕业论文”的实践要求。“六个一”培养目标是在江风益院士主持下创新构建的“企业化科教融合”研究生培养模式的重要内容,该模式也获得了2022年度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工程中心的研究生教育负责人全知觉介绍道:“我们构建起的‘企业化科教融合体’,使‘科产教’三位一体、深度融合,把研究生培养植入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全过程。”
除了“企业化科教融合”的培养模式,学院还通过与江铜集团、江钨集团等多家龙头企业共建卓越工程师班,持续深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筑台赋能 搭建多元发展载体为有效帮助学生破解在适应融入、成长提升、未来发展方面存在的困惑和挑战,同时聚焦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提升,学院从2024级开始创新实施了“三全育人”本科生全员全程导师制,引导本科生早进实验室、早进课题组、早进科研团队,并且要求从大一到大四全程培养指导。学院副院长、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教授罗广圣是本科生导师中的一员,他常对学生说:“从大一阶段就有意识地进行科研训练,对你们的成长来说大有好处。”作为指导大学生创新大赛(原“互联网+”)和“挑战杯”竞赛的资深专家,他把竞赛当作全面培养的核心载体之一。“每次备赛都是一次系统性学习的过程,用竞赛任务倒逼知识深化、用赛场实践检验学习成效,有效地将专业知识与实际问题紧密结合。”
在他的指导下,同学们研发出纯固态电解质技术,替代现有液态锂电池中的电解质和隔膜,实现锂电池高安全、长续航、高通配三大性能指标的突破,以此技术为基础打造的《无液电池——高效能纯固态电解质技术开创者》项目,获得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金奖。近五年,罗广圣共指导学生获得创新创业类竞赛国家级奖项7项,省级奖项20余项。这份亮眼的个人指导成绩单,正是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成果的生动缩影。在学院浓厚的创新氛围和完善的培育体系下,学子们在各类赛事中的优秀表现不断。
今年,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徐一教授带领学生们以《无丙酮宣言——水性聚氨酯绿色合成破冰团队》项目在中国青年科技创新“揭榜挂帅”擂台赛中斩获国家二等奖。近五年,学院学子们在大学生创新大赛(互联网+)、“挑战杯”等创新创业类赛事中共获1个全国总冠军,3个国家级金奖,7个国家级银奖等国家级奖项16项。学院还注重为学子搭建多元化的实践竞技平台,积极引导同学们参加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中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等学科专项赛事,为学生们提供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练兵场”。近五年,学院学子在学科专项赛事中斩获国家级奖项150余项。五育并举 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学校一直流传着一句话,理材学院学子不在实验室,不在教室,就在体育场。
2025年,学院已连续10年进入校运会团体总分前8名,学院男子篮球队也创造了学校近十年来首个“三连冠”传奇。这份成绩背后,是学院对体育育人工作始终如一的重视。从在楼栋开设体育功能室和运动角到常态化举办群众性体育赛事,从聘请优秀运动员担任教练到持续营造体育文化氛围,体育锻炼已成为学院学子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深耕体育育人沃土,学院更以“五育并举”理念为引领,构建多元成长生态。现场研学重温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让学生坚定矢志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理想信念;“学术进公寓”的近距离交流、“格物论坛”的深度探究,让求知火种在学子心中生根发芽;踏着晨曦环校奔跑放空身心、披星戴月苦练有氧耐力和核心力量,将团结协作、坚定意志的品质根植于内心;迎新晚会的青春律动、毕业晚会的温情叙事,为学子搭建起展现才华的舞台;“金相训练营”的精细打磨、“种植基地”的翻土劳作,让学生体悟劳动魅力。学院还鼓励学生们将成长的舞台延伸到更广阔的社会空间。
学院成立了19年的“香樟流萤”实践队,先后组织300余名志愿者前往甘肃、贵州等地开展支教与调研活动,累计支教超400天,受教留守儿童达700余人次,今年获得“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称号。
学院还组织本硕博学生成立了“星火科普”志愿服务队,连续10余年赴全省各中小学开展科普活动,团队如今已走进全省30余个市县区的80多所学校,线上线下惠及30余万人次,获得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全国金奖等荣誉。从校园内的深耕细作到校园外的实践担当,这些育人成果的背后,是全院上下对育人初心的坚守。正如学院党委书记徐剑强说的那样,“立足江西红土圣地的深厚底蕴,面向国家发展战略与区域高质量发展需求,我们将继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让更多学子在这里筑牢信仰之基、厚植家国情怀、练就过硬本领,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甘甜)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