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长沙市第四届中小学课程建设成果展示推广暨“长株潭”“长沙—大湘西”教研联盟课程研讨活动在湖南师大附中双语实验学校启动。来自长株潭、大湘西、武汉及内蒙古等地区的近800名教研员、校长和教师线下齐聚,共话课程改革新路径。
记者在这场“课博会”上,欣喜地看到,新时代课程建设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从“知识本位”走向“素养本位”
“课博会”的起源可追溯至2022年。那年,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半年后,长沙市首届中小学课程建设成果展应运而生。
“课程是育人的主渠道。教育部文件为我们推进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长沙市教科院课程发展中心主任刘翠鸿表示,“我们需要一个平台,用于交流、检验、总结和提炼课程实践成果。”
首届“课博会”反响热烈,由此每年11月成为长沙各区及各学校展示学年课程建设成果的重要节点。每届主题紧扣政策导向与教师需求,内容涵盖成果展示、经验分享、专家讲座、交流论坛等,堪称课程改革的“思想盛宴”与“实践检阅”。
从区域推进的“四步三导双向”课程模式,到天心区“四层五维”转化行动,再到湖南师大附中实验学校“赋予每个生命对话世界的力量”、长郡中学“三阶两翼”体育课程、雅礼中学“三化融合、自主建构”探索……长沙课程建设已从“如何规划”迈入“如何实现育人效果”的新阶段,“素养导向”成为课程转型的核心。
在去年发布《长沙市中小学学校课程实施方案评估标准》的基础上,今年4月,长沙又推出《长沙市义务教育课程设置与实施指导手册》,为全市课程建设提供基本遵循与发展指引。近年来,长沙课程成果屡获认可,5个典型案例被教育部课程教材所向全国推介。
从“区域探索”走向“协同共建”
“课博会”的参与范围逐年扩大。首届和第二届限于长沙本地,第三届扩展至长株潭地区,今年更联合“长株潭”与“大湘西”教研联盟,并吸引武汉、鄂尔多斯等地学校代表加入,开创跨区域协同共建新格局。
“我们以课程为纽带,搭建资源共享的‘立交桥’,共研策略、共谋发展。”长沙市教育局基教处副处长吴三文指出,“课博会”不仅是成果展示,更是区域教育协同的深度赋能。
在经验分享与课程论坛中,多地学校代表展示了各具特色的课程体系:湖南师大附中双语实验学校以“智趣课堂”构建“一体两翼”育人范式,注重高阶思维与情感培育;鄂尔多斯康巴什区一中打造“幸福教育”导向的“三悦”课程与“441悦动思维课堂”;武汉市六中上智中学推出“星系”课程模型,融合跨学科实践与研学旅行,依托“百校千馆”开展真实场景学习……
“这是一次高规格、广参与、深融合的课程盛会。”天心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骆理表示,天心区持续以课程建设推动教学改革,并与株洲、湘潭、怀化、张家界、湘西等地建立紧密教研联盟,实现资源共享、协同育人。
从“单一教学”走向“多元育人”
“老师,尝尝我们做的小甜品吧!一个微笑就可以换哦!”在室外展区,长沙市芙蓉区马坡岭小学四年级学生寻伊诺热情邀请观众品尝她的手艺。身旁的五年级学生邹钧羽则正向参观者介绍他制作的“可移动式文物展柜”——该作品刚荣获湖南省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一等奖。
马坡岭小学的热闹场景是全场的一个缩影。由各区推荐的23所学校在广场依次布展,展台各具特色,吸引众多观众驻足交流、拍照记录。
醴陵市姜湾小学展示“红+绿”小种子成长课程、湖南师大附中双语实验学校通过立体书课程“打开中国跃然纸上”与“历史的回响”青铜器复刻课程、乡村学校湘江新区光明小学构建“双线双向”美育体系……这些展台覆盖文化传承、跨学科实践、地域特色开发等多个方向,兼具创新性与实用性。“我们希望呈现多元育人实践,让每位参展者都能有所收获。”长沙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黄军山说。
本届“课博会”也反映出课程建设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过程中存在优化空间,如部分课程存在同质化、传统领域占比较高、媒介素养等新型素养培育尚显不足,为后续提质提供改进方向。
“课程是育人的核心载体。每一所学校都应成为课程创新的‘孵化器’,每一位教师要当好素养落地的‘工程师’。”湖南省教育厅基教处处长甘文波表示,期待优质课程的“种子”在三湘大地生根发芽,长成枝繁叶茂的“课程森林”,以课程创新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通讯员 曹鑫宇 李薇薇 记者 阳锡叶)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