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健康学校建设是落实“健康中国”战略、推动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关键举措。本文系统梳理了2022年健康学校建设政策启动至2025年7省市试点推进的演进脉络,阐释了其在服务国家战略、支撑教育强国、促进全面发展方面的时代价值;基于对首批1075 所建设单位实践的分析,检视了学生体质健康、近视防控、肥胖防控、心理健康、校园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教育六大任务的进展与挑战,揭示了从“试点破题”到“系统攻坚”的实践现状。最后,提出以理念跃升、师资攻坚、技术赋能、协同治理和系统推进为核心的战略路径,为推动构建高质量健康教育新生态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健康学校;健康教育新生态;教育强国;健康中国;民族地区
教育强国的根基,始终系于身心健康的青少年一代。2022年,“全国健康学校建设计划”的实施,标志着健康学校建设正式纳入国家议程。在教育强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框架下,2025年,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中的健康学校建设试点任务正式启动。这项工作在1075所首批建设单位先行探索及北京、河北等7省市试点中推进,清晰传递出国家将学生健康置于优先战略地位的决心。教育部明确以“健康学校建设”为龙头,通过“改革创新、体系推进”的路径,系统破解校园健康领域的突出问题。这一系列举措标志着健康学校建设实现了关键跃升,不仅从局部试点转向体系化、规模化推进,更突破传统卫生工作范畴,成为贯通“健康中国”战略与“五育”并举教育方针、助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核心支点。
价值与战略意义:健康学校建设是关乎国本的时代命题
健康学校建设是回应时代需求、支撑国家战略的重要部署,其意义需置于民族复兴与强国建设的宏大背景中审视。
国家战略的基石:从“健康中国”到“强国一代”的健康基座。学校是培育健康素养的关键场域。研究表明,学校健康策略兼具跨学科研究范畴与根本性实践策略的双重属性。其核心目标是依托学校平台同步改善学生健康状况与教育成果;而“更健康的孩子学习效果更好,受教育程度更高的成年人则更健康、更具生产力”这一研究结论,进一步清晰揭示了健康与教育之间相互促进的双向关系。[1]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大学校健康教育力度,将其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并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 年)》进一步将 “中小学健康促进”列为重大行动之一,这一部署标志着国民健康的关注关口正式前移至校园健康促进领域。近3亿学生的健康水平直接关乎未来“强国一代”的素质与国家人力资本质量,教育部等多部门强调“健康第一”理念,并将“双减”、体质强健与健康学校建设结合,共同构建阻断近视、肥胖、弱体力和脆心理等问题的治理体系,成为“健康中国”最前瞻、最经济的战略投资。
教育变革的支点:从“五育”并举到“融合育人”的系统重构。健康学校建设为“五育”并举提供了关键实践载体,其核心在于遵循并本土化“全校参与法”这一全球共识。[2]“全校参与法”是一种不仅限于课堂教学而是渗透到学校生活方方面面的方法,包括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学校管理和学校合作、校园及设施管理。该方法论要求将学生健康置于学校工作的中心,其关键抓手正是推动教育评价改革,将健康水平纳入办学质量核心指标,从而系统地将健康理念融入治理、课程、文化与师生关系等全过程。健康学校建设通过“全校参与法”的系统性重构,驱动教育评价革新,最终引导教育回归育人本质,为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基础。
社会公平的缩影:从“有学上”到“健康成长”的保障。健康学校是衡量教育公平的重要标尺。在民族与乡村地区,健康学校不仅传授知识,更提供营养、疾病防控、心理健康及安全活动支持,阻断因健康问题导致的发展困境。健康学校建设还承载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使命,通过共享健康资源、传播现代健康理念,在保障起点公平的同时,引导学生增强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护佑每个孩子的健康,照亮每个孩子的未来。
现状与核心实践:从“试点破题”到“系统攻坚”的纵深探索
中国健康学校建设历经了从外部项目驱动到内生系统治理的深刻变革,标志着青少年健康工作从单一的疾病预防和卫生干预,升华为全面嵌入教育过程的育人工程。早期的探索始于1995年世界卫生组织“健康促进学校”概念的引入。该阶段由卫生部门牵头,采用“创建—评审”模式,在提升学校对特定健康议题的关注和改善部分设施上取得初步成效,但其“自上而下”的推动方式难以融入课程与教学核心,常被视为“附加专项”。这导致工作呈现“碎片化”与“运动式”特征,项目结束后可持续性面临严峻挑战。
2022年,教育部印发《全国健康学校建设计划》,标志着健康学校治理范式实现根本跃升。此次调整将牵头责任从卫生部门逐渐转为教育部门,提出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学校实施、社会参与”的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格局,[3]核心是推动三大战略转向:一是将“健康第一”理念制度化,使其从教育体系中的“附加专项”转变为核心基石;二是破解以往工作“碎片化”的顽疾,推动健康学校建设向体系化、常态化发展;三是统筹校内外资源,系统性应对学生健康问题的复杂性。
此后,1075所建设单位先行探索与7省市试点先后启动,明确呈现“从试点破题到体系化攻坚”的战略路径,为构建中国特色健康教育新生态筑牢了体制基础。当前,我国健康学校建设已驶入从理念倡导到全域实践的“快车道”,其探索过程呈现出从“点上突破”向“系统建构”的鲜明特征,机遇与挑战在攻坚克难中相伴相生。
成效初显:政策驱动下的基层创新。2022年以来,全国健康学校建设稳步推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稳中有升,近视率较5年前下降,心理健康问题上升趋势得到初步遏制。[4]各地及首批1075所建设单位围绕目标任务,在治理与实践中形成一批创新模式。
多地强化制度引领,推动健康理念融入办学全过程。重庆市教委出台专项文件,推动健康与“五育”融合;四川省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实验小学将“健康第一”作为办学“第一标准”,构建“身体好、情商高、学习能力强”的育人模型。在治理体系方面,广东省教育厅构建多方协作机制,清华大学将健康促进融入学校整体战略,西安外事学院建立“规划—执行—监测—反馈”管理闭环,云南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通过系统化机制推动健康工作制度化。在提升健康素养方面,多地推行“健康行为积分系统”,辽宁沈阳浑南区第九小学通过“身动充分、口张充分、脑转充分”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新疆小白杨中学将体育、心理与劳动教育有机结合。
课程建设呈现融合趋势。中山大学深圳附属学校开发多学科融合课例,北京市十一学校顺义学校构建系统化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监测与服务能力同步增强,重庆市打造“渝悦·健康护学”平台,构建学生身心健康画像;山东高密四中文慧学校建立三级心理预警机制;江西省安义中学高标准建设卫生与心理辅导设施。在环境营造方面,各校通过智慧食堂、生态劳动基地、模块化体育、心理音乐辅导等举措优化物理与文化环境,并通过家长讲堂、膳食委员会等机制构建家校社协同共育格局,形成健康促进的整体合力。这些探索共同勾勒出健康学校建设生动而多元的实践图景,为全国范围的推广积累了宝贵经验。
现实困境:三重壁垒制约健康学校建设。健康学校建设仍面临深层结构性挑战,存在理念、资源与系统的三重壁垒。[4]
首先,理念落地存在“最后一公里”。部分学校仍将“健康”窄化为“卫生”或“体育”,未能将其视为统领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的核心教育理念,“健康第一”在课程设置、教师考核中仍处于边缘地位。
其次,资源供给面临“关键性短缺”。一些学校专业师资匮乏、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碎片化、校医配备不足是普遍痛点,尤其在民族地区,教师“下不去、留不住、提升不了”的困境与健康教育的专业要求形成尖锐矛盾。
最后,系统协同呈现“局部性失灵”。部分学校家校社联动仍停留在活动层面,未能形成责任共担、资源互补的深度协同机制;健康监测数据“沉睡”于报表,未能有效转化为精准干预的“行动指令”。
试点破题:六大任务的战略聚焦与内涵深化。健康学校建设已列入教育强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综合改革试点,要求各试点学校系统推进学生体质健康、近视防控、肥胖防控、心理健康、校园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教育这六大任务。
体质健康、近视与肥胖防控构成“一体两翼”的生理健康基础网络,核心是从“测试”转向“测试—分析—干预—改善”的全过程管理。心理健康教育要从“危机干预”转向“积极心理培育”,构建“预防—预警—干预—发展”的全方位支持体系。校园食安与营养超越“吃得安全”的底线,迈向“吃得科学、吃得健康”的营养教育新高地。健康教育本身作为试点,要求从根本上解决师资、课程与评价问题,实现从“零散宣教”到“融入式、常态化、制度化”教育生态的转变。
这六大任务共同指向构建一个覆盖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全要素、贯穿学校日常工作全过程的健康促进体系。在这一过程中,“近视防控”“心理健康”等专项任务不应孤立推进,而应作为撬动整体健康治理体系的战略支点,通过“全校整合法”实现多体系同步建设。
路径与未来展望:迈向“健康教育新生态”的系统构建
“健康教育新生态”并非仅聚焦硬件设施的迭代,更应侧重于教育理念、治理体系、课程教学、评价机制与校园文化的全方位重构,其核心在于实现从“健康服务供给”到“健康育人内核”的深层转变。要达成这一愿景,健康学校建设需推动从“零散项目实施”到“生态化培育”的战略性转型,将健康学校建设作为核心牵引,以体系化落地为总体思路,把破解具体健康难题的“攻坚点”与搭建整体健康教育生态的“系统框架”有机融合,最终完成从初期试点实践到全域示范引领的升级。
理念跃升:从“健康服务”到“健康育人”。必须将健康从一项附加“服务”或“工作”专项,提升为学校的核心育人哲学。这意味着学校的课程设计、校园环境、管理机制、师生关系乃至评价体系,都应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为根本准则。应全面采用“全校整合法”,使健康如空气般融入校园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无声滋养每一个学生的成长。
师资攻坚:深化供给侧改革,锻造专业化队伍。破解“师资短缺”与“专业能力不足”的瓶颈,需实施师资队伍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扩量方面,要严格落实国家标准,配齐专职卫生技术人员、健康教育教师;创新机制,柔性引进专业人士。在提质方面,要建立覆盖职前职后的常态化培训体系,培养“健康教育名师”,强化全体教师的融合能力,实现健康教育“润物无声”。在赋能方面,要支持高校加强学科建设,在评优评先中为健康教育教学成果设立通道,增强教师获得感。
技术赋能:从“经验决策”到“智慧治理”。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将为健康学校建设安装上“智慧大脑”。通过智能穿戴设备、无感监测技术等,构建学生健康数字孪生体,实现对体质、心理、营养状态的动态、精准画像。这能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健康处方,更能为区域教育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实现从粗放管理到精准施策的智慧治理。
协同治理:从“家校社联动”到“健康共同体”。未来的健康学校应成为一个开放、互动的“健康枢纽”。它不仅要“引进来”,邀请医生、营养师等成为“健康促进合伙人”,也要“走出去”,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健康科普。最终,构建起“学校主导、家庭主体、社会赋能”的健康教育命运共同体,使健康学校成为孵化健康家庭、塑造健康社区的策源地。
系统推进:构建高质量健康教育生态的路径。为实现我国每一所学校都成为健康学校的建设目标,需推动系统性战略跃迁,实现从先行探索、试点推进到全域生态培育的转变。一是强化顶层设计与政策支撑。将健康学校建设刚性纳入地方教育发展规划,建立教育、卫健、财政等多部门协同机制与专项预算保障,破解资源短缺与项目化困境。二是深化师资建设与治理能力。系统推进师资供给侧改革,按标准配齐专业教师,将健康教育能力融入师范培养与教师培训体系,并通过绩效考核创新激发全员参与活力。三是构建智慧监测与数据驱动体系。加快建设国家、省、校三级学生健康大数据平台,整合体质、心理、环境等多维数据,强化过程指标监测,推动从结果管理向精准干预与科学问责转变,提升健康治理现代化水平。
健康学校建设是一场关乎教育本真的回归与重塑,是从“单一卫生干预”向“整体生态营造”的战略转型。它承载着教育强国与健康中国的时代使命,关乎亿万青少年的未来。前行之路,道阻且长,然行则将至。唯有坚持健康第一、立德树人,以系统思维深化改革,以协同合力创新实践,才能稳步构建起高质量的健康教育新生态。当每一所学校都成为滋养生命、激发潜能的“健康绿洲”,我们便是在为民族复兴培育昂扬向上的一代新人,塑造一个更加健康的中国。
参考文献:
[1] Kolbe LJ. School Health as a Strategy to Improve Both Public Health and Education[J]. Annu Rev Public Health. 2019(40).
[2]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the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Making every school a health-promoting school: global standards and indicators[R]. Geneva: WHO,2021.
[3]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 [EB/OL].(2021-08-02)[2025-10-16].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1/content_5651736.htm.
[4]马迎华,汪培,李远聘.实施健康学校建设计划 促进学生健康与福祉[J].中国学校卫生,2023(03).
(作者系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健康与教育教席主持人,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成员)
责任编辑:徐杨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