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教育改革视域下新建学校的治理创新

发布时间:2025-11-18 作者:刘成 魏琪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民族教育》

在教育改革纵深推进与 AI 技术变革交织的时代背景下,新建学校如何构建适应性治理体系,成为落实育人目标的关键命题。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第五小学以“成长型思维”为内核,将国家教育改革政策转化为校本治理实践,通过治校理念的系统化建构与管理实践的创新性实施,探索出一条新建校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以下从治校理念与管理实践、价值启示三个维度,解析其在教育改革背景下的学校治理创新。

治校理念的革新:构建面向未来的治理价值体系

“育什么样的人”不仅是办学的出发点,更是教育实践的灵魂所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 年版)》提出“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明确“教与学方式改革创新”的路径,这些顶层设计就像灯塔,为我们指明了立德树人的方向,成为学校治校理念创新的根基。

成长型思维引领的治理哲学。学校治理需兼顾当下教育实践与未来人才培养的双重目标,其核心在于具备“成长型思维”,要将学校视为一个持续进化的生命体,而非固化的组织。这一理念落实在治理层面,体现为建立“实践—反思—优化”的动态校准机制,展现出治理视角下教育当下性与前瞻性的平衡。

生态化治理的价值定位。学校以学生成长中心、教师发展中心、家长陪伴中心为三大支柱,形成“目标共生、资源共享、发展共促”的生态治理格局,突破了传统科层制治理的机械性,构建了“学生—教师—家长”三位一体的教育生态圈,打造可持续发展和蓬勃向上的生态系统。

政策导向与校本创新的融合。学校将“五育”并举的育人方针转化为“舒心、健体、乐学、善行”的校本化育人体系。“舒心”是让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底色,“健体”是引导学生筑牢成长的身体根基,“乐学”是点燃学生探索世界的火种,“善行”是涵养学生立身处世的品格,以上四点环环相扣,是学校对“五育”精神的校本化诠释,也是对教育本质的思考,既要让每个生命舒展成长,更要引导他们成长为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基于育人需求,面向未来发展,学校从组织文化建设、课程体系搭建、治理体系变革、评价改革驱动、家校社协同等全维度构建育人土壤。同时,拎出发展中的“关键行动”,让年轻的学校团队在“做事中练”,让资源和力量汇聚在离学生最近的地方发挥作用,形成“政策—理念—实践”的治理逻辑链条。

管理实践的创新:教育改革政策的校本化落地路径

科研引领的治理机制建构。科研不是纸上谈兵,而是治校的利器。

基于课程驱动的学校治理突破。学校以省级重点课题“‘双减’背景下小学体教融合路径研究”“基于教师发展的小学教师评价实践研究”等为抓手,将科研与治理深度融合,实实在在推动教育改革。

在体教融合的项目研究中,以“融合链接”为主要思路,开展创新实践。依托“课程融合,学科链接”,学校开发了一系列“体育+”特色课程。“体育+科学”引导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探究摩擦力、浮力与阻力等科学知识;“体育+数学”则把数学计算融入运动项目的得分统计;“体育+语文”借投壶运动,引导学生体会古文字意境。

依托“选练融合,学训链接”模式,学校构建了“基础+专项”双轨课程体系,并创新“学练赛”模式。例如,学校以网球项目为试点,在低年段采用“运动游戏化”教学方式,将基础技能融入情景教学。在中年段,对坚持学习的学生进行选拔,组建竞赛队。再从竞赛队中挑选体能、专项技术和战术认知出色的高年级学生,组建精英竞赛队。同时,引入运动科学支持,如动作捕捉分析、运动负荷监测,并结合心理韧性训练,模拟高压比赛场景。在2024年国家体质健康监测中,学校学生体质健康优良率47%,学生肥胖率同比下降8.2个百分点,心理韧性指数提升15%。学校被评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湖南省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培养出省级网球冠军两人,这些成效都印证了“体教融合”改革与生命教育理念的同频共振。

基于评价改革的治理能力赋能。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核心引擎,一支有活力、能协作的教师队伍,才能托举起教育的未来。学校聚焦“积分制评价”“双向选聘”“职级评价”三个核心,构建起教师评价的三维体系。尤其强调“协作共创”的力量,把教师在年级组、学科组的协同表现纳入评价核心指标,让团队合力成为发展的助推器。

结合学校实际,创新性地设计并实施具体的操作方案。2024 年学校实施了教师双向选聘机制,通过“教师填报志愿—部门综合评估—双向洽谈”,使85%的教师实现了岗位优化,其中一位语文教师从低年段教学调整至高年段阅读项目组,其开发的“AI阅读策略课程”获市级奖项,正是通过科学治理激发教师创造力的生动体现。学校通过构建评价体系、开展教师双向选聘工作、建立客观与主观评价相结合的教师职级评价机制,有效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与创造力,促进了教师队伍的优化配置,达到了激励教师发展的目的。

课程与教学治理的结构性变革。学校打破传统学科边界,以治理思维重构课程体系。作为全国科学教育实验校,围绕“目标引领、课程支持、教学革新、资源保障、评价反馈”构建“生态化科学教育”体系,开设无人机、编程、机器人等前沿课程。学校推行两节连上的“实验课模式”,确保演示实验100%开展、分组实验全员参与。开展“科学1分钟”“科普直播间”等活动,让科学教育从课堂、社团、研学、竞赛4个维度构成学校科学教育的生态链。科学社团参与率达85%,近三年学生累计获国家级、省市级奖项100多人次。

面对教育数字化转型,学校将“与AI共创”纳入教学治理框架。教师通过AI工具进行单元教学设计,学生运用AI拓展阅读,并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例如,英语课利用人工智能生成故事框架,学生与家庭协作完善细节;数学课结合编程开展长方体体积计算项目,实现“数学思维—编程能力—协作学习”的多重治理目标。

重塑民主化与协同化的治理结构。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治理结构。学校重构治理结构,增设学术委员会、教师代表大会,校长与校务委员会不干预学术委员会在职称评审、岗位晋级等事项的初评工作,体现 “学术自治”的治理原则。同时,通过“家长进校观察日”“新生家校一对一面谈会”等机制,以及“家庭科学实验”等微视频活动,将家长纳入治理体系,形成“校委会—党支部—学术委员会—教代会—家委会”的多元治理网络,让学校的每一步发展,都汇聚集体的智慧。在校外治理维度上,学校通过“小大学联动”请院士进校园,让孩子们近距离感受大家风范;“馆校合作”引入科技馆资源,把课堂延伸到更广阔的科学空间;“研学实践”走进生态营地、非遗工坊,让孩子们在实践体验中触摸文化与自然的温度,使治理触角延伸至社会场域,构建起“学校主导—家庭协同—社会支持”的治理共同体。

以数据驱动提升治理效能。学校将数据作为治理决策的核心依据,通过体质健康监测、教师评价数据、学生科创获奖等多维度数据采集,形成治理效能的动态反馈机制。例如,在体教融合项目中,通过运动科学支持与心理韧性训练,使省级赛事获奖人数同比增长65%,治理成效通过数据得到直观呈现。数据在让学校清晰地看到治理成效的同时,也能帮助学校持续优化治理方向,让每一步努力都更有针对性。

治理创新的价值启示:以成长型思维走向高质量教育

从教育生态的构建到课程体系的创新,从教学方式的变革到AI时代的探索,成长型思维驱动着学校治理在教育实践中持续优化,成为新建学校破局前行的关键。

打造学生、教师、家长“三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圈。建校之初,学校就立志打造学生、教师、家长“三位一体”的教育生态圈,让学校成为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教育生态系统。学生成长中心、教师发展中心、家长陪伴中心这三大平台,就是支撑这个系统蓬勃生长的骨架。学生成长中心品牌课程以“双驱能”生命成长课程为特色,包含生命激发课程和阳光体育课程;教师发展中心聚焦教师幸福力提升打造教师系统化研修路径,以通识素养课程、专项技能课程为主要内容;家长陪伴中心成立了家长咨询社、家长提升社、家长爱心社,培养有教育理念、有家教技能、有协作能力的“三有”家长。基于课程体系,学校还构建了初步的评价规划,激发每个群体的内在动力。

实行“实践—反思—优化”的校准循环。面向AI时代,学校在成长型思维的引导下,以“共创”为优化方向与方式,不断对教育实践进行校准。“共创”指的是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学习、成长与工作中要更加呵护所有群体的创想,凝聚共同创造的力量,并学会以技术为手段不断创新。共创包含了生生共创、师生共创、师师共创、亲子共创、家校共创等多元的主体共创方式,同时将“与AI共创”的思路贯穿其中。

从教育生态的构建到课程体系的创新,从教学方式的变革到AI时代的探索,成长型思维不仅驱动着学校在教育实践中持续优化,更让学校在探索未来教育的道路上,始终保持蓬勃的生命力与创新力,向着高质量教育的目标坚定迈进着。

学校的治理实践表明,教育改革背景下的学校治理需实现三重突破:从行政主导到价值引领的治理理念转型,从经验驱动到科研支撑的治理方式升级,从封闭管理到生态协同的治理边界拓展。其以成长型思维为内核的治理模式,为新建学校提供了可借鉴的发展路径——将国家教育政策转化为校本治理语言,以课题研究破解治理难题,用评价改革激活治理动力,借技术创新拓展治理空间。在教育改革与技术变革的浪潮中,学校治理唯有保持“动态生长”的思维,才能让教育理想在实践土壤中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刘成,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第五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魏琪,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第五小学教师)

责任编辑:徐杨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