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海南省海南中学党委书记柳海英——

以具身实践破界,育创新核心素养

发布时间:2025-11-24 作者:苏令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科技教育大家谈

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的意见》,精准指出传统科技教育“离身认知”的问题——科技教育绝非知识点的机械灌输,而是以具身体验为内核,通过提问、方法、动手、坚持与抗挫的深度融合,培育兼具探究精神与创造能力的时代新人。

具身实践需要构建“全身参与”的体验场域。传统课堂往往将学习窄化为“头脑学习”,学生是接收知识的“容器”,身体感知与知识学习严重割裂,难以触及科学的本质。真正的科技教育,需要打破“脖子以上”的学习桎梏,构建“全身参与”的体验场域。当学生调动多感官触摸材料、调试装置、承受失败反馈,知识便从抽象符号转化为可感知的生命体验。如学生亲手焊接调试电路图,LED灯的点亮与故障排查带来的直观体感,不仅让电路原理内化为个体经验,更在“做”中激发了探索未知的好奇心——这种身体参与的深度联结,正是创新素养生长的土壤。

具身实践需要打造“无边界”实践场域。科技教育的生命力在于扎根生活,需要将学习空间从教室延伸到更广阔的天地,让“动手实践”链接真实世界。学校需要打通三个课堂,开展跨学科的科技教育。作为主阵地的第一课堂,要为科技教育的跨学科学习提供“知识弹药库”;作为孵化器的第二课堂,要提供灵活的时间、专属的空间,支持项目协作与深度探究,积极拓展学生的兴趣与能力的培养;第三课堂要做知识的试炼场,让学生们在真实场景中实践,直面复杂的问题情境,以复杂课题为挑战,在实践中检验和应用所学知识,在反复失败与调试中磨砺抗挫力,让坚持成为创新的底色,最终实现从“学会”到“会创”的跨越。

具身实践的落地,教师需从知识的权威转为体验设计者与思维引导者,用精准点拨激活实践深度;学校需打破课时、空间壁垒,建立宽容失败、重视过程的评价体系,让创新试错获得土壤;社会需开放科技馆、实验室等资源,将实践课堂延伸至真实场景。唯有以具身实践为核心,让“动手”贯穿教育全过程,才能突破创新教育的边界,真正培育出适应未来的创新核心素养。(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苏令 采访整理)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