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题背景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要求“注重幼小衔接”,强调培养其“适应新环境”“形成良好习惯”“学会交往合作”等核心素养,为一年级新生入学适应小学生活指明方向。传统的幼小衔接课程多侧重学科知识渗透,对自我管理、问题解决、自主规划等适应必需的“软能力”培养不足,而这些正是实现平稳过渡、建立学习自信和校园归属感的基石。
基于课标导向与现实痛点,学校开发系列衔接课程群,“主动规划课”作为四大课程群之领导力课程的核心模块,创新重构“日常领导力”,立足儿童视角将抽象素养转化为具体的时间、空间、活动规划能力,让儿童都能在平凡的日常场景中成为“小领导者”,从根本上破解入学适应困境。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能准确列举主动规划的三种具体表现:时间规划,在碎片化时间中建立节奏;空间规划,通过有序整理厘清物品归属;活动规划,在共同约定中建立游戏秩序。学生能够结合自身实践举例说明1—2项主动规划带来的益处,初步理解“主动规划”是自身领导力的体现。
2.能力目标。(1)时间规划能力:能独立运用“时间小火车”工具,在3分钟内为10分钟课间制定合理的活动序列规划,并用贴纸进行可视化标注;(2)空间管理能力:能运用“空间魔法贴”对课桌抽屉进行清晰的功能区域划分,并坚持将常用物品归位至“顺手处”;(3)活动协作能力:在小组合作设计简单游戏时,能通过“手掌约定卡”与同伴共同设计包含清晰步骤且能被成员理解执行的规则。
3.情感态度目标。行为意愿:90%以上的学生在课后能主动尝试规划行为,如养成睡前自主整理书包的习惯;抗挫调适:当计划被打乱时,70%以上的学生能表现出主动调整计划或重新协商的意愿;价值认同:学生能在课堂分享中表达积极体验,认同“主动规划就是我的领导力”这一核心理念。
教学设计创新
1.理念创新:重构儿童视角的领导力内涵。突破“领导力=权力”的认知误区,提出“日常领导力”概念,将抽象素养转化为“整理桌面、约定规则、主动沟通”等一年级学生可理解的生活实践。通过教室整理、课间安排等真实场景,让儿童直观感知“让自己和集体更有序的行动就是领导力”,将领导力转化为“每个人的成长机会”,实现从成人视角到儿童视角的转变。
2.方法创新:真实任务链与具身化工具融合。构建“问题发现—方法习得—实践验证”的任务闭环:从教室物品散落切入空间规划,以课间无序驱动时间管理,用游戏冲突引导规则制定,确保内容直指适应痛点。配套工具具身化设计:“时间小火车”以磁性车厢承载活动,将抽象时间转化为可触摸实体;“空间魔法贴”用卡通图案划分区域,替代文字标签,贴合低年级学生具象思维,降低认知门槛。
3.策略创新:任务驱动与家校协同的长效机制。采用“奇妙任务地图”闯关模式,将三大能力培养设为任务点,以“点亮星星”激发参与动力。建立“三级反馈”体系:即时贴纸奖励、成果照片展示、“规划小超人”奖牌,多维度强化成长感知。通过“家庭睡前规划游戏”实现能力迁移,形成“校园学习—家庭应用—课堂强化”闭环,构建长效培育机制。
教学实施
环节一:教室“藏迷宫”,初识领导力
1.教室有“麻烦”,大家来找茬。教师提前在教室布置三处“小混乱”场景:书包柜旁散落3个敞口书包,作业本外露;讲台堆着歪斜的课间餐;地面跳绳缠着彩笔。引导学生发现日常易忽略的问题:“哎呀!教室怎么变成迷宫啦?哪位小侦探能来破解谜题?”
2.我是“小侦探”,想想好办法。“看到这样的场景,你是什么感受?”引导学生思考教室变迷宫的原因。邀请“小侦探”尝试整理,教师引导回忆:“入学后你做过让环境变整洁的事吗?”引出话题“这些都是了不起的领导力”,激活学生的内驱力。
3.日常“小行动”,就是领导力。展示真实场景照片:整理桌面、商量游戏、分发作业。“主动整理、安排事情、和大家商量,这些都是领导力—每个人都能当小领导者!”启发情感与认知的逐步递进。
4.任务“地图亮”,闯关赢勋章。出示卡通地图,标有“时钟站、魔法角、游戏场”:“闯过三关点亮星星,集齐可获‘规划小超人’勋章!有信心吗?”以任务驱动这一载体引领学生闯关,习得“主动规划”的能力。
环节二:课间“小慌张”,学会管时间
1.视频看乱象,问题“在哪里”。教师播放课间视频:追跑、发呆、闲聊,上课铃响后慌忙找书、喝水。“他们为什么慌张?”孩子们答:“没安排好时间”“事情堆到最后”。引导孩子回顾生活中是否也存在这种情况的真实体验,唤醒情感共鸣。
2.时间小火车,任务“装车厢”。教师取出“时间小火车”:车头拖着2分钟、3分钟、5分钟三节车厢。“课间10分钟像小火车,要装‘任务乘客’才不会晚点!”示范贴“喝水”“如厕”“看绘本”图片,明确安排“任务乘客”的方法:“先做必要事,上课就不慌”。
3.分组搭火车,想想“顺不顺”。4人小组用磁贴板和活动图片进行规划。引导学生思考不合理的安排,并提示“先玩5分钟跳绳,还来得及回座位吗”。
4.实践验成果,点亮“时钟星”。模拟下课铃响,孩子们按规划实践,实现从认知到行动的转化。返回后分享心得:“我的小火车准时到站啦”,完成任务的小组点亮“时钟站”星星。
环节三:课桌“乱糟糟”,魔法理空间
1.两张课桌比,整洁“我选它”。展示对比照片:小A抽屉物品随意堆砌;小B抽屉用隔板分“书本、文具、垃圾”区。“哪个抽屉更整洁美观,而且找东西方便?”通过情感共鸣,唤醒对整洁空间的认可。
2.小熊当向导,物品“有小家”。发“空间魔法贴”:抱书小熊(书本区)、举笔小熊(文具区)、捏垃圾袋小熊(垃圾角)。学生贴好贴纸,教师举作业本辨析提问:“它该去捏垃圾袋的小熊家吗?”通过具体可视的举例,明确不同物品有不同的“小家”。
3.动手变变变,同桌“来检查”。学生对照贴纸整理物品,东西多的用“紧急救援包”(备用隔板)扩容。同桌互查:“橡皮住进文具区了吗?”
4.靓桌拍拍照,点亮“魔法星”。每组选“最整洁课桌”,用拍立得拍照贴“魔法整理墙”,再次深化情感认同。完成任务的小组点亮“魔法角”星星。
环节四:游戏“吵翻天”,约定守规则
1.情景演冲突,瞄准“不开心”。现场表演情景剧“混乱的老鹰捉小鸡”:“老鹰”原本在教室内捉“小鸡”,后来因追出教室引发争执。通过这种具象化体验,让学生直观感受有无规则的差异。
2.手掌约定卡,步骤“小眼睛”。发“手掌约定卡”:掌心写游戏名,五指画步骤1—5。“这样步骤就像小眼睛一样明明白白,我们还可用图画定规则,比如谁先开始、在哪玩。”
3.游戏场实践,规则“立心中”。各组带卡到“游戏场”玩3分钟。活动中,关注有无现场发生冲突的小组,如因“谁搭最后一块积木”产生争执,引导组长提示组员化解冲突:“步骤4说轮流搭!”顺利完成任务的小组点亮“游戏场”星星。
环节五:星星“闪闪亮”,能力带回家
1.勋章戴胸前,我们是超人。孩子们举任务地图,集齐三星者上台获“规划小超人”勋章,合影留念:“会规划就是最棒的小领导者!”实现教学闭环。
2.家庭小游戏,规划延到家。引导学生将游戏迁移到真实社会生活,布置任务:和爸妈用积木摆“换睡衣—刷牙—听故事”顺序,还可以加入自主项目,明天带照片分享,将主动规划延展至家庭生活中。
(田冰冰、徐梦 作者单位均系浙江省杭州市春晖小学)
《人民教育》2025年第15-16期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