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现在,北京中学数学教师胡悦都记得一个学生对自己的评价:老师,第一次见你时,你穿的是粉色的裙子,特好看,就是一脸严肃,没笑容。
“刚当老师的时候,老教师告诉我:第一次见学生别笑,要不然管不住学生。”胡悦笑着回忆往事,“可是,让学生‘怕’真的是好的师生关系吗?”
20年的教师生涯过去了,曾经那个为学不好的学生着急、生气时只会简单地批评他们,为学生的不理解伤心难过的胡悦慢慢不见了,她正在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们也越来越喜欢这个胡老师,最简单的证明就是:放学后胡悦都会和几个顺路的学生一起骑车回家,结果家在学校附近的学生“妒忌”了:都怪我们家距离学校太近了,不然每天能和你们一起走多好呀。
面对学生的喜爱,胡悦说:“感谢孩子们,是他们让我成长,让我不断成熟。”
面对不完美,我只有不断完善
“你知道吗?刚刚站上讲台的我,其实不太会讲课。”胡悦有点小小的不好意思。
那个刚刚登上讲台的小姑娘想的是,相反数能讲45分钟吗?这多简单呀。1的相反数不就是-1?
为此,胡悦去听其他教师的课,才知道原来不仅仅是教学生会求相反数,还要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的意义。
怎么办?从最笨的方法开始,胡悦特意让自己的课比同年级其他数学教师慢一节,这样她就可以每天听完课回家琢磨,第二天再给学生讲。为什么这样问问题?为什么用这道题当例题?怎么设计学生活动?她从模仿别人中开始了自己的教学。
可是,胡悦也知道,哪个同行会“舍得”让她天天听课。怎么办?“我就偷学,偶尔趴个门缝看看别的教师黑板上写什么,后来和学生关系好,就让学生向别的班同学要笔记。”胡悦成了偷学技艺的杨露禅,靠着一点一点学,学会了设计一节课,也逐渐在寻找自己的教学方法。
“原来的我站在讲台上模仿别人,谁讲得好我就模仿谁,从网上找许多教案,觉得哪个都有好的地方,恨不得把所有教案上的东西都讲了。慢慢地,我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开始思考:要怎么上课?问什么问题?怎么问?什么时候用课件演示合适?什么时候让学生讨论?哪个问题问哪个学生?学生可能存在什么问题?就是这些思考使我逐渐成长。”
有一年,胡悦参加北京市一个基本功比赛,当时的她每天上课、批改作业,中午辅导学生,下午还要到朝阳区教研中心统一参加培训,学习制作各种几何图形动态演示,回家还要备课,经常到半夜才睡觉,第二天还要有激情地站在讲台上开始新的一天,忙得不亦乐乎。
这还不算,让胡悦印象最深的是,比赛前3天,所有参赛教师集中起来参加模拟比赛:从确定教学目标到设计教案、制作课件,细到问题怎么问、例题怎么设计。“第一天晚上熬到凌晨1点,第二天熬到晚上12点半,每天晚上都是上了凌晨5点的闹铃准备明早再战,第三天夜里才回到家。”回忆起这段艰苦备赛的日子,胡悦坦言,从其他教师身上找到了许多自己的不足,她学会了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和课件,细细推敲每个教学环节,思考问题如何提出更有效,语言怎样表述更清楚,课件如何演示更好,“尽管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疲倦,但一到台上展示时又是神采飞扬”。
这次比赛以及接下来的许多比赛,让胡悦对教师角色有了更多的体会。
每天上课、备课是任何一位教师不变的工作。“有些人会认为多年的老教师不用备课,其实不是的,面对的学生是不同的,如何设计课堂活动增加学生参与度,问题怎么设置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这些都需要常备常新。”胡悦越来越意识到,一节课要想上得更好,教师就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反思。
在教育教学中,每件事情都不是简单的,要了解学生,要能预见学生的思维障碍,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认知水平,要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这些都对教师提出了挑战。
面对挑战,胡悦说:“课堂总会有不完美,我只有不断完善。”
“技术”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者
2015年,胡悦来到了北京中学。
初来乍到,面对全新的学校,胡悦有点傻眼。北京中学实行走班制,不但有行政班级,还有先修班、研修班和导修班的学科班级。课程和活动丰富多彩,每个班每周只上五节数学课,除了这五节课,教师很难找到其他时间辅导学生。
时间紧任务多,如何利用这五节课,在3年的时间内讲完6-9年级8本教材的内容,还要预留出一定的中考复习时间。唯一的办法,是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学习效率。
当谈到自己的信息化教学实践时,胡悦笑着说:“十几年前我们用PPT课件展示概念或图形,这大概算是最早的信息技术了吧?”乐于尝试新鲜事物的她,很早就接触到了微课教学,自己在网上下载过,但始终觉得“用处不大”。彼时的她,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数学制图软件,在课堂教学时把旋转、对称的动态变化演示出来,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可谓是“绞尽脑汁”。
由于网上下载的微课用处不大,胡悦开始尝试自己录制微课。她每周提前把要讲的知识录制成微课视频,让学生根据个人情况选择性地学习或反复学习,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了个性化的学习选择。
“微课好是好,但累是真累。”北京中学的教学进度与其他学校不同,没有可学可借鉴的样本,一切只能自己来,胡悦不仅要根据章节设计内容,完成微课录制,还要设计每节课的课件、学材和课后练习。
每天晚上孩子在写作业,胡悦就开始录制视频。录制视频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为此全家人都要高度配合,即便是这样,有一天课上播放视频时,视频里还是传出了隐约的刷牙声,引得学生哄堂大笑。
一周录10个视频,这样的节奏下来,胡悦感觉自己制作课件、录制视频、编辑视频的能力长进可谓一日千里。回忆起那段时光,胡悦感叹“很有成就感,但是真的太累了”。
一款教学软件的出现刷新了胡悦对微课的认识。“洋葱数学”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几何图形、函数曲线等通过几分钟的动画视频直观地展现,并且还配备了生动幽默的讲解,让身为教师的胡悦为之着迷。“洋葱的微课比我做的好多了,我在课堂上尝试播放洋葱微课时,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
有了信息化教学软件的支持,胡悦却发现教学难度变大了。她利用洋葱微课穿插讲解一些抽象的知识概念,但每个学生掌握的情况却不同。如果课上再讲一遍,对已掌握的学生是浪费时间,但如果不讲,又有些学生没完全掌握。
“不安分”的胡悦又开始思考,如何整合利用不同的信息化教学软件来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
比如,在讲《一元二次方程解法——因式分解法》一课时,首先,胡悦要求学生课前通过视频预习。其次,在上课时把学生按小组划分,给他们设置不同任务,并要求他们能编出简单的方程、较复杂的方程和体现整体思想的方程这三个层次的例题。然后,每个小组都要上台给其他小组同学讲解。意想不到的是,讲提公因式法的小组不但通过查阅资料讲解为什么可以用因式分解法解方程,并且还讲解了什么是因式定理。当讲十字相乘法的小组没有编出体现整体思想的例题时,其他小组帮他们完成了编题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已不仅仅停留在教材的内容和要求上了,他们能拓展,能延伸,并且能按要求自己编写不同层次的题目。
现在的胡悦,已经逐渐总结和掌握了一套以信息化教学软件为依托的信息化教学法,成为学校当之无愧的技术达人。她使用“洋葱数学”等信息化教学软件非常熟练,也善于发现新功能,其他教师使用中遇到问题,她总能轻松解决。
更重要的是,胡悦深刻感觉到自己的变化:“以前关注的只是怎么讲,现在更关注怎样培养思维能力,更多的课是与学生的互动。相信孩子们,他们能让你看到太多的不一样,他们的潜能是无限的。”
好课,就是与学生“聊天”
学生的潜能无限,教师的潜能同样无限。
教学相长,看到学生的优秀表现,胡悦打起了学生的主意:为什么不让学生自己尝试录课呢?
胡悦开始让学生自己动手录制总结和讲题视频。出乎意料的是,学生做得都非常好,一个学生认为录制视频时书写过程比较浪费时间,就提前把每个步骤写在许多小纸条上,然后按照讲解进度放进不同的纸条。还有一位学生,利用软件制作了函数图形视频讲解,大受同学欢迎。
如此一来,不但胡悦的信息化教学技术提高了,学生的信息化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不仅如此,胡悦还十分善于利用各种评价工具。她经常根据数据来分析试卷,让讲评试卷变得更有针对性,帮助学生有效地解决问题。
曾经的胡悦去偷听别人的课,现在的胡悦,课堂成了“示范课”。也有人听了她的课提出不同意见:这不像是在上课,更像是与学生聊天。对此,胡悦不以为然,反而觉得对方说到了点子上,因为她确实是在与学生进行交流。
“上您的课我感到轻松、愉快,虽然您总是有许多问题让我们回答,但每次上课都觉得时间过得很快,您带着一种特有的幽默感,现在我最喜欢学数学。”一个学生给胡悦这样写信说道。
“现在是一个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课堂教学中的关键是如何让技术真正落地。这其实对教师的要求反倒更高了。”胡悦告诉记者,教师不仅需要提高信息技术素养,而且还要结合自身情况高效使用,才能让信息技术真正为教学带来改变。
但不管未来如何变化,这个喜欢尝试新事物的教师都特别自信。“面对挑战自我乐此不疲。”胡悦说。
胡悦,北京中学教师,中学数学高级教师,北京市朝阳区数学兼职教研员。教学上肯于钻研,乐与创新,积极参与信息化教学,善于鼓励学生。其创作的微课在朝阳区初中教师教学基本功展示活动中获一等奖。
《中国教师报》2018年12月19日第8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