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为未来生活而来

发布时间:2018-12-25 作者:陈 耀 来源:中国教师报

我是在农村长大的孩子,曾经为自己农村的出身感到自卑。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感恩少年时在乡村“生活即学习”的特殊体验。改革开放后的农村,大家的精神面貌积极阳光,生活状态乐观向上,农村人特有的品质熏陶了我的童年,父老乡亲的言传身教让我深深体会到劳动人民的——正直、坚毅和忍耐,这些品质伴随着我走向远方。

在村子里的小学读书,一直到三年级才有了自然课,且从来不做实验。只记得年纪很大的老师会认真地把知识抄到黑板上,让同学抄写并背诵。与学校里无聊的自然课相比,我的乡村生活堪称多彩。

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自留田”政策,让我对科学产生了最初的感情,由此把科学教育当作了一生的职业。

师范毕业后,我来到浙江省温州市新桥镇中心小学当了自然老师。这是一所普通的乡村学校,没人重视自然这门课,大多数教师与我小时候的老师一样,不做实验、不联系实际,让孩子照本宣科,漠视了孩子探索的精神。

我下定决心,一定要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于是,向校长申请实验室,校长非常支持,他找人在图书馆里摆上十几张桌子,说:“陈耀,这里就给你当实验室吧!”我使出了洪荒之力,要把所有书本上的实验都放到图书馆这一方天地里。

1995年9月,我把全校喜欢科学的孩子召集在一起成立了“科学小组”,后来改名为“少年科学院”。还自费喷了一个印有“科学改变未来”几个大字的超大广告牌立在校门口。许多老师不理解,认为“陈耀的脑子被雷劈了”。但我相信自然课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分析力、创造力以及动手实践能力,对他们一生的发展都有益。就这样,一步一步我在学校坚持了9年。

2003年,我应邀在杭州师院为全国各地的1500位语文、数学教师上了一节科学课——《空气占据空间》。这节课的结果是我调到了温州市最好的小学之一——籀园小学。虽然学校给了优厚的条件、正规的科学实验室,但最初的进展并不理想,“少年科学院”第一次活动只来了9个学生。于是,我使出了撒手锏——“科学考察”。学校旁边有一个叫“大罗山”的地方,我故弄玄虚地介绍说,那里曾经是深海洋地区,还有宝藏。孩子们觉得好玩,就一起去“寻宝”。

有一天在“寻宝”的时候,一个学生突然大叫,“老师我发现 ‘钻石’了”。我们在一块有上百斤重的石头上发现了白色的水晶。那天,我们在“大罗山”的山谷里发现了20多处水晶穴,有紫水晶、黑水晶、发晶等。通过大量的数据,孩子们分析出“大罗山”曾经的确是一个海洋地区。我们还在学校周边的金蟾山做科考,发现了许多植物。用了3年多的时间,我们把这700多种植物编成了一个金蟾山的地方志,这是当地的第一本地方志、植物志。这个项目获得了“全国青少年科技创业大赛”的集体一等奖。最终,我们从9人发展到1000多人,学校的自然科学成了第一品牌学科。

2004年我去英国访学,有机会跟随当地的教师走进家庭中,发现他们的孩子真幸福,车库里有一排的工具,家庭成员一起做各种机械。我脑子里瞬间冒出5个字“家庭实验室”。就这样“一千零一夜家庭实验室”诞生了。孩子从三年级开始到六年级毕业刚好是1000多天,每个人在家里建一个自己的实验室,做各种好玩的科学研究。

有一位叫刘丹峰的孩子,他在家里建立了蟑螂实验室。因为在一场婚宴中发现,一些大人把鲍鱼壳擦干净带回家,据说能够杀灭蟑螂。于是,他开始研究鲍鱼壳是否能杀蟑螂。他找来一个飞镖的靶子,再用有机玻璃做了蟑螂的窝,在靶子的中心点,放了两个鲍鱼壳,每天观察蟑螂在每一环上面的停留时间。几个月下来,他发现蟑螂待在鲍鱼壳上的时间是最多的。就这样,他完成了一个5000多字的报告。报告里他写到,蟑螂与风油精、蟑螂与香樟树叶、蟑螂与各种东西之间有什么变化。这也让我反思,科学探究难道就是为了结果吗?不是,更重要的是孩子能参与研究的过程。

2007年,我获得了“全国模范教师”;2010年被评为“浙江省科学特级教师”;2016年被评为“中国十大科学传播人物”,这些荣誉都是对我的团队、家长和孩子们最大的鼓舞。我很高兴地看到,2016年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其中规定小学一二年级要开设科学课,每周不得少于一节。科学不是让孩子成长为什么样,而是激发他们的梦想。

2005年,我曾提出2049(建国100周年)计划,希望在不远的将来,我的学生当中能够出现“诺贝尔奖”获得者。其实,我的真实想法并不是培养“诺贝尔奖获得者”,也不是培养成绩多么好的孩子,而是培养对未来有梦想有追求的孩子。我的2049计划,为未来的生活而来。

(陈耀,特级教师,浙江省温州市实验小学科学教师)

《中国教师报》2018年12月26日第15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