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闲话拜年

发布时间:2019-01-29 作者:王 霞 来源:中国教师报

鞭炮一响,新年来到。

对于孩子来说,新年里第一件重要的事就是拜年了。拜年有诸多好处,有吃的有玩的,最好的就是——到了哪里都受欢迎。

我小时候的拜年就是这样的。

北方的除夕夜,祭了祖,吃过年夜饭,一切忙碌停当,人们还要守岁。所谓“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大人守岁,玩累的孩子早困得东倒西歪睡去了。父母把孩子安置好,绝忘不了在枕头下放好压岁钱:红口袋里是硬硬的、新新的十张一角钱。

大年初一,一早就被鞭炮“炸”醒,这是吃饺子的信号。等我们兄妹起床拾掇好,母亲就端上热腾腾的饺子。吃好饭,街坊邻居的小伙伴就凑齐了,大家一起走门串户大拜年。这一天,家家院门都是敞开的,孩子们跑进去,推开屋门,爷爷奶奶、叔叔姑姑乱叫一气,最整齐的就是“过年好”这一声。家里的大人,特别是老人,在这一天都不外出,好像就是在等着这群孩子。听到乱哄哄的拜年声,一边说着好好,一边抓起糖果瓜子往孩子衣兜里揣。跑了一圈下来,兜里都是鼓鼓囊囊的。随后,各回各家。我回家后,还要跟着哥哥姐姐去给亲戚拜年。到了亲戚家,除了糖果点心,还会有压岁红包,虽然只有几毛钱,也乐得不行。这样的拜年,热闹而喜庆,延续了那个年代的美好。

长大后,落户南京,婚后开始跟着先生去拜年。这时候早就收不到红包了,而是要给小孩子发压岁钱。远方的亲友就寄贺卡表达祝福,邮局还专门推出有奖贺年卡,买的人非常多。

再后来,家家户户有了电话,登门拜年的就不多了。而且看了大半夜的春节联欢晚会,人们都想睡个懒觉,所以拜年就改用电话。随着零点的鞭炮声,电话一个劲地响,通过电波传递新年问候,既亲切又不会打扰彼此休息。

社会发展迅猛得令人难以想象。2000年我有了第一部手机,从那一年开始,短信拜年渐渐成了主流。人们或自己写几句祝福的话,或转发自己认为比较好的短信。我喜欢写作,常常自己写几句比较煽情的祝福,有一次也不知怎么转的,最后竟然又从朋友那里收到了自己写的这一条。

后来,网络又成了现实生活中无形的联系纽带。由于互联网发展迅速,拜年的形式也从最早的走家串户,到贺卡,再到电话、短信,一直到今天的QQ、微信。许多人在除夕这天的下午就开始编发或者转发各种拜年祝福信息,等到晚上守岁的时候,同事群、同学群、亲友群开始抢红包。老人常常人均等分,相当于给孩子发压岁钱。年轻人就不这样了,他们都喜欢发拼手气红包,多的抢到几十上百,少的几分钱也是常事。不在于数额多少,图的是个热闹开心,在抢来抢去的互动中,增长了亲情,拉近了友情,也融洽了同事关系。

时光荏苒,拜年的形式变了又变,但不变的是亲人之间的牵念,朋友之间的感情,还有一份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寄望与祝福。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实验小学)

《中国教师报》2019年01月30日第16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