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每周推荐

教育随笔两篇

发布时间:2019-02-26 作者:毛 尖 来源:中国教师报

随看随想

毛尖是谁?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才华四溢的当代女作家。毛尖的电影随笔《非常罪,非常美》等,以及“人文”随笔《乱来》等,以其“俏皮、乖巧、风趣、幽默”(刘绍铭语),深受读者喜爱。

毛尖不多的教育随笔,笔致是一贯地“毛尖”。这里选刊的两篇,一论择校,一论中美教育之比较。没有陈词,更不见滥调;其灼见、新见、独家之见,一读即见。

加个注释:随笔一原题《新加坡的做法》,随笔二原题《都很冷》。(任余)

儿子还有二十年才能长大,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给他找个好的幼儿园、好的小学,当然,前提常常是,为幼儿园为小学“做点什么”。

那次和《联合早报》的朋友们吃饭,说到这个“做点什么”,大家都很有心得。连著名美女嬿青都不能幸免,为了女儿上小学,她得到小学打义工,为孩子们讲两年的故事,而且,注意了,一定得父母亲自去劳动!

当然,有不需要做义工的学校可供选择,政治正确的姿态是,就让孩子上普通学校,交便宜的学费,抵制名校。但是,世界业已分流,天下父母,谁不希望孩子在更美丽的校园里接受教育?所以,新加坡学校招生,比如,就近原则,比如,义工原则,对于规则已坏的世界,还算是一种补救。不清楚这个政策在贯彻中有多彻底,但至少听上去它挺亲切。咦,这个站在学校门口维持秩序的男人不就是昨天在电视里演讲的叔叔?

从新加坡回来以后,我跟很多朋友谈到这个名校的录取政策,大家都感叹,虽然这种做法也有贪污劳力等种种嫌疑,但毕竟是回馈社会的行为,所以值得在中国推广。知道我们为幼儿园“做点什么”?家里再穷,小强爸爸还是一定要求给幼儿园“捐款”,并且特别在捐款书上写明,自愿;而我的同事,这几天一直在打电话,因为他“本人”执意要给幼儿园老师安排一次旅游。这样,我说我没做什么就把孩子送进了幼儿园,人人都用狐疑的眼神看我。

听说过贵族幼儿园面试吗?传说是这样的,一个教师拿出一张十元纸币,问:“这是什么?”一个孩子说:“这是我爸给乞丐的。”教师道:“恭喜,你被录取了。”听上去有些超现实,但金钱的所向无敌正在成为最大现实。每次走过玩具店,我三岁的儿子总要先问一句:“妈妈,你有没有带钱?”他已经知道他的快乐要用金钱购买。

因此,试着回到交换劳动的时代吧,我帮你把道路守望,你帮我把孩子教育,在金钱的蚕食中,让我们先把幼儿园、小学抢救出来。

Q宝喜欢在美国上学,很多朋友就劝我,算了,为了孩子留在美国吧。每次,我都斩钉截铁,不可能。

不可能当然是因为我们热爱在自己的祖国生活。不过,不说爱国主义,就我观察,美国小学教育也很有问题。

首先我要承认,中国教育是我们最失败的地方,基本上我理解为了孩子移民的朋友,也接受几乎所有对中国教育的批评。与外国朋友谈到中国种种,无论是房地产还是地沟油,我们都能争辩几句。只有说到中国教育,就都黯然神伤,一点回旋余地没有。

可是到了美国以后我也发现,经常被拿来与中国教育作对比的美国教育,很多时候也和美式自由一样,听着光彩熠熠,但其实又是空洞的。就说美国基础教育,很为中国媒体和网络赞美的是,美国老师对孩子特别好,从不打骂。事情都是真的,我每次问老师,Q宝怎么样,老师都是用最高级形容词。不过有一次,我去“after—school”接Q宝,发现他正在大哭,两个老师围着他拼命安慰。看见我,老师马上紧张地说,事情是这样的,他去上厕所,上好厕所回来发现操场没人了,紧张得哭了,而一到五点半,所有孩子都得回教室,他应该也知道。老师的意思很简单,这是Q宝自己的问题,我的理解也很简单,这是Q宝自己的问题。不过我从老师紧张的表情可以看出来,就为小孩一点点哭,我大概可以给学校写信说孩子没有得到应该的看护。

所以,看上去非常亲切的教育,骨子里是冷的,相比之下,我更喜欢从前我受教育的时代,外表冷内心热的人际关系,比如我的父母经常就对老师说,老师,你要打噢,不打不成器啊!然后老师当着我们的面说,会打的!我父母要碰到我像Q宝一样哭,肯定上来一个耳光先。因此,Q宝脸上一块乌青,美国的老师要跟我道歉半天,我们小时候脸上一块乌青,家长还可能再给一块:“一定是调皮的!”

基本上,孩子在美国教室是被哄着长大,一年级还在学习abc,每天玩到你爽,充分表达“孩子是未来”的发展逻辑,而这个逻辑中包含的未来想象,其温度却是低的。所以,同一个逻辑的反面,“美国孩子很早学习自立”“美国孩子通过劳动赚钱”这些在中国备受推崇的教育理念,在我看来也不是源于真正“劳动”概念的劳动,其中暗示的更是,你只有靠自己!

这样,Q宝一年级的数学课,半个学期在教一个nickle相当于多少个penny。

当然,这是个教数学的好办法,可我同时也在想,美国教育这种一边要让孩子无限快乐、一边要让孩子面对现实的态度,骨子里是尴尬的。就像我们排队等车,我的老乡一个劲地感叹,瞧瞧,美国人就是有秩序,互相隔着远远的,不用抢!哈佛朋友马上冷冷接上,嘿嘿,你抢抢看,马上被告性骚扰!

这是真的。世博会上,中国人挤在一起十个小时,其乐融融,美国人能那样挤吗?

话说回来,种种在中国备受推崇的美式愉快教学,就和美式自由一样,它愉快的起源是为了避免一切的不愉快,因此,内核是冷的。本来,我们当代中国教育已经够冷,而如果继续不顾前因后果追尚美国教育理念,最后的效果会是冷上加冷。

(选自毛尖《遇见》,安徽文艺出版社,2018年8月第1版)

《中国教师报》2019年02月27日第9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