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我有幸在江苏无锡聆听特级教师华应龙的一节五年级数学课《我不是笨小孩》,一节简约却不简单的年龄问题练习课,教师设计巧妙,关注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的一题一得,甚至是一题多得。华应龙的大气、智慧,师生之间的灵动、交往,以及学生在借助图形分析数量关系的数学能力获得进一步生长,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尊重儿童,教学始于需求。教师有什么样的儿童观,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如果教师把儿童视为接受者,教育就始于灌输;如果教师把儿童视为探索者,教育就始于唤醒;如果教师把儿童视为发现者,教育就始于自然生长;如果教师把儿童视为生命个体,教育就始于尊重交往。课堂上,华应龙把学生视为探索者、发现者和能动发展的个体,通过鲜活的教学情境和灵动的教学过程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在日常学习中,学生遇到难题很正常,但作为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数学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华应龙在课上尊重学生的好奇心,即探究未知事物的强烈兴趣,以及在探究中获得的喜悦感。同时,华应龙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遇到不太懂或不明白的地方,让学生多读一读意思,多画一画题意,鼓励学生敢于尝试,在审清题意的过程中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投石问路,能力自然生长。小学生的思维是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课堂上,华应龙善于借助直观,如语言直观、图形直观等,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操作、观察等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从中分析、判断、概括、运用,达到抽象水平,不断完善富有层次性的数学课。在教学中,当学生不理解题意,找不到5岁与71岁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时,华应龙带领学生走进时光隧道,进行举例画图分析数量关系。而举例画图由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由扶到放再到收,教学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顺序。学生在画图举例的过程中建立了解决年龄问题的问题模型,把形象的图形与抽象的数学模型联结起来,而联结的目的是从不同角度审视知识,赋予知识以现实背景,形成联系丰富的知识模块,使知识节点具有“繁殖力”,最终产生一种关联性、内聚的知识整合力量。同时,华应龙没有停留在举例画图策略上,还呈现了列表和方程两种方法,注重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启发学生的哲学思考,丰富学生的数学情感体验,从关注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达成转向关注学生的数学素养,关注学生的生命体验。
长效化错,培养理性精神。华应龙的课不避讳学生出现差错,而是与学生正确面对这些差错,从差错中悟出道理,有所收获。课堂上,华应龙注重培养学生对于差错的态度,即数学的理性精神,教学研究有三个过程,即错得好、多飞一会儿、拾起来。学生对待错误的正确态度是分析思考错误的原因和改进方法,华应龙经常让学生进行思维对话,常常问自己“问题出在哪里?为什么错了?会不会有新的可能?还可以有新的问题吗”?在自我对话过程中鼓励学生回顾与反思,深化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理性精神和从错误中学习的良好品质。课堂上,华应龙坚守能力本位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发展的关键能力,包括学生的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
在华应龙年龄问题的数学练习课上,师生沟通顺畅,氛围和谐。同时,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数学思想方法以及看问题的着眼点,以知识为载体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站位高,效果好,富有实效性和长效性。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常熟国际学校)
《中国教师报》2019年02月27日第5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