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开学收心“大拼盘”

发布时间:2019-02-26 作者:吴小霞 来源:中国教师报

新学期在紧锣密鼓中拉开了序幕,但是许多老师的一大苦恼是,如何让学生快速进入角色?

达人“超前会”,用先锋的力量引领学生收心

开学前一天,我们提前来个“达人超前会”,就是班干部提前开会,一部分人提前收心,从而带动更多孩子收心。

提前发开会通知。这个通知不能对点对人发,而是在大群里发,通知内容是:同学们,明天我们将在学校提前开班干部会,全凭大家自觉,可以来,也可以不来。

当我发出这样的通知时,有家长开始问:“吴老师,我的孩子应该来吗?”我回复道:“这个问题大家要问问自己的孩子。”首先,孩子愿不愿意来是他的自由,其次,该不该来是他的责任心。所以,我的“目的”就是,这个会议是检验孩子们是否收心和是否有责任心的会议。

会上,我给出了一些指示性任务。当一部分孩子热热闹闹来到教室里,我表达了“一个意思,两项任务,三个行动”。

一个意思:“今天能来的同学都是懂得为自己负责的孩子,恭喜你们,你们就是班级的‘超前收心小达人’。但有了这个头衔,我们还将带动其他同学一起收心。”

两件任务:作为班干部,首先确定自己的职责,其次安排好自己的工作,燃好开学第一把火。

三个行动:一是提前做宣传海报,晚上在群里发,营造开学氛围。二是提前准备好自己的学习用具。三是用班级榜样的标准要求自己。

晚上,各种内容在群里陆续出现,开学的氛围已经营造得热气腾腾。其他孩子看到班干部已经提前收心,慢慢也开始跟上收心的节奏。

开学“金言会”,用文字的力量促使学生收心

开学后,可以送给孩子们一些“金言”,用文字的力量重塑新学期的信心。

开学第一天,我会送给他们几句话。

“认命的同时也要拼命。”我把这句话写到黑板上,问:“谁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孩子们面面相觑,有的似懂非懂地点头。

“小华,你的理解是什么?”

“老师,我有些不懂。”他不好意思地回答。

“好,老师告诉大家。‘认命’可以理解为正确认识自己——过去的自己也许有些不尽人意,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现在的自己,要拼命追求自己的目标,拼命完成自己没有完成的事情,从而遇到更好的自己!同学们,新的学期,起航吧!”我慷慨激昂地说。

接着,我送出第二句话:“把重要的事情做成精品。”我把“精品”两个字打上着重符号,并说道,“同学们,做任何事情,我们往往失误就失误在觉得可以过得去。其实做重要的事情,要有做出卓越的意识,要有精品的意识,才能让自己发生质的飞跃!”此时,孩子们眼睛里闪烁着光芒。

“我要送给你们的第三句话是‘做事的最高境界是享受问题’。遇到问题,我们可能会呈现以下几种态度——抱怨、逃避、克服、感受、享受。如果你选择抱怨和逃避,问题永远无法解决。‘克服’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但是这会让人陷入压力和反抗的状态,这样人会很累;当然,把‘克服’问题变成‘感受’问题甚至‘享受’问题,这样所有的困难都会不在话下。而且我们的态度甚至还会转变: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一切困难都是‘毛毛雨’呀!”孩子们哈哈大笑起来,听得兴致勃勃。

“第四句话是‘时时促新,才能常新’。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所以不断更新自己的思想,不断创新自己的想法,每天进步一点点,保持新的状态,那么人生永远没有极限。努力吧,孩子们,钟声已经敲响,我愿意陪你们远航!”孩子们坐得直直的,眼睛亮晶晶的,听得热血沸腾。

名片“制作会”,用自我鼓励的力量巩固学生收心

每个学生制作一张特色名片,让他们开学时指向自己的内心,认识自我,提升自我,从而巩固收心。

我先让孩子们明白名片的常识:(一)名片的作用是为了宣传自己,名片的内容除了基本信息外,还可以做出自己理想的样式;(二)做出有特色的名片,可以从材质、形状、内容等方面入手;(三)名片还有无形的名片。比如自己的语言、表现、作业等都是无形的名片。提升个人魅力的关键之一,就是要重视无形的名片。

孩子们做出来的名片各具特色。有的孩子名片的形状有特色,做成小兔状、大树状;有的孩子名片的材质有特色,用了竹简式、笔筒式;有的孩子名片的栏目设计有特色,除了包含基本的个人信息外,还有“勾勒宏伟蓝图”“温馨自我提示”,有的是中英文双语。

制作完特色名片后,我们还进行了同伴互评。孩子们点评和被点评的过程就是通过他人认识自己的过程。

学生在互相点评中进一步懂得了如何完善自己的名片,之后将名片贴到课桌旁,时刻提醒着自己,也时时让别人认识自己。这样的名片制作会是不是很走心呢?

当然,我们的开学收心“大拼盘”不止这些。通过一系列的方式,孩子们以饱满的热情踏上了新学期的新征程!

(作者单位系重庆市兼善中学蔡家校区)

《中国教师报》2019年02月27日第11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