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制度保障,探索教师心理健康新路径
武汉市中小学教师心理工作室以“发展教师心理弹性”为核心,探索出制度先行、区域引领、动态开放的新路径,使疏导、宣传、考核、监督和奖惩相结合的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长效机制逐步完善。
一是机制护航,行有定力。以教师心理工作室常态化运作为基础,教师心理健康维护规范化、特色化、实效化为目标,出台教师心理工作室管理制度,使各区活动既能因地制宜自主开展,又能行有依据。二是措施得力,行有活力。每年“一计划一主题”,要求各区以工作与研究相结合、加强学习与交流、及时总结重在过程为原则,既培养骨干力量又增进区域交流,更提升实践、研究、服务等综合实力。三是课题驱动,行有张力。市级“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发展教师心理弹性”现已结题,并进行拓展研究。
黄石市:“党建+育人”,构筑师德建设新机制
黄石市突出“党建引领、先锋校园”主题,采取“实现三个结合”“搭建三个平台”“建立三项机制”等措施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形成了“党建+育人”的师德师风建设创新品牌。
实现三个结合。开展“三访三抓三评”活动及“铸师德,强师能,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实现师德建设与党建相结合;推进“县管校聘”“局管校聘”教师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实现师德建设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相结合;把师德培训作为业务培训必修课程,建立国家、省、市、县、校五级培训体系,实现师德建设与业务培训相结合。搭建三个平台。为广大教师搭建基层示范平台、典型树推平台和宣传巡讲平台,增强教师的职业自豪感。建立三项机制。建立师德监督机制、师德督导评估机制和师德考评机制,把师德建设置于科学考评与公众监督之下。
宜昌市:“县管校聘”,区域整体推进新策略
宜昌市率先整体推行“县(局)管校聘”,逐步建立以教育行政部门为主体的教师管理新体制。从局属学校和典型区域中树立样本。
“县(局)管校聘”局属学校四项举措:一是深入调研,做好顶层设计,出台7项制度统筹各县市区(学校)开展人事制度改革。二是构建以“一备案”“二统筹”“三自主”为核心内容的“局管校聘”新体制。三是构建以岗位管理为核心的人事制度,实现从“单位人”向“系统人”、从“因人设岗”向“因事设岗”、从“以岗求人”向“以岗聘人”、从“要我上岗”向“我要上岗”的转变。四是构建科学设岗、全员竞岗、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教师聘用管理机制。
夷陵区“县(局)管校聘”四项举措:一是“三统”,全区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实行编制统管、人员统配、经费统筹。二是“四管”,由学校负责教师岗位、待遇、考评和发展管理。三是“五机制”,建立教职工聘用机制,创新教师队伍补充机制,优化教师交流轮岗机制,建立教师队伍激励机制,完善校长队伍培养机制。四是“两步走”,第一步是全区教师编制收归区级统管,并在部分学校先行试点;第二步是完善相关改革配套措施,在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和局属二级单位实行“区管校聘”改革,全员竞聘上岗。
孝感市:五级专业荣誉体系,写好教师成长奋进之笔
孝感市人民政府印发《孝感市中小学教师梯级专业荣誉管理规定》,构建五级专业荣誉体系,创新六项举措,助推教师专业发展。
设定荣誉项目,搭建争创平台。搭建专业荣誉争创大平台,自下而上设置教坛新秀、教坛能手、教坛英才、教坛名师、教坛名家五级专业荣誉。遵循成长规律,明确争创程序。科学划分教师专业发展阶段,充分发挥各级荣誉的目标导向作用,强化高层次人才引领作用。严把进出关口,提升表彰质量。科学界定颁授周期,每三年颁授一次;合理设定起始教龄;优胜劣汰提升表彰质量。制定评选标准,完善配套制度。明确分级评选专业标准;配套建构县、乡、校不同层级专业荣誉体系,确保市级层面评选有源头。加大奖励力度,激发争创热潮。专业荣誉评选既有共性标准,也有专业标准;既有精神激励,也有物质奖励。加强考核监督,确保评审质量。对参评教师的资格进行严格审核,对获评教师行为进行全方位考核和监督。
黄冈市:突破瓶颈制约,创设教师成长新机制
黄冈市突破教育改革发展中教师队伍建设的瓶颈,形成了中小学教师补充、激励、考核、培养、关爱的长效工作机制。
建立中小学教师“缺额全补”补充工作机制。创新教师编制管理,多渠道补充教师,扩大用人单位招聘自主权。建立中小学教师“优质优酬”激励工作机制。对满足规定条件的乡村教师不受专业技术高中级岗位数量限制;实行农村、城镇教师职称分开评审。建立中小学教师“促进个性发展为导向”培养工作机制。实施“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黄冈名师工程”和“大别山名校长工程”,科学指导“普及式”校本培训。建立中小学教师全方位关爱工作机制。定期组织乡村教师体检;落实教学点、村小教师生活补助。
另外,黄冈市下辖的武穴市通过省、市级名师工作室的引领,组建“武穴市名师培训团队”,加强各学科团队科研力量,培养骨干教师,带动农村教师的快速成长。
咸宁市(崇阳县):“联校网教”,助推城乡均衡发展
咸宁市让相互联合的学校、教学点利用网络进行协同教学、教研的模式(简称“联校网教”),扩大优质师资覆盖面,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抢抓机遇,不断夯实教育信息化基础。抓住教育信息化省级试点机遇,建立全市统一的教育云中心。支持崇阳、咸安、通山、通城等县根据实际探索出集中式、同步式、分散式、专递式等四种“联校网教”建设、管理和应用模式。构建平台,为“联校网教”工作实施提供支撑。市教育局建设全市统一的“联校网教”平台,实现课程安排、课程实施、课程监测、教学评价等协同功能。创新管理,提高“联校网教”实效。管理上实行“三个统一”,即网教资源统一管理、网络教学课程统一安排、教学研究统一开展。
随州市:建立资源库,完善本土教师培训体系
随州市继续教育中心不断增强自身造血功能,打造随州市教育培训师资库,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经个人申请、单位审核、专家评审、预选培训、考核考察等程序,面向全市公开遴选,对湖北名师、特级教师等6类对象重点倾斜。在此基础上,聘请全国知名专家对入选对象进行集中培训和在岗实践,并进行连续3年的跟踪培养;建立考核、淘汰和补充机制,实施动态管理。积极搭建服务平台,充分发挥教育培训师资库成员的作用,依托各县(市、区)继续教育中心和学校,促进校际交流,实现资源共享。
丹江口市:“四篇文章”助力山区教育“弯道超车”
做好“整合”大文章,实现研训一体化。丹江口市成立了分管副市长为组长的“国培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解决项目推进中遇到的问题;成立“丹江口市教师发展中心”,实现研训一体化。做好“网络”大文章,呈现研修常态化。搭建三级研修平台,增强校本研修活力;依托“互联网+”资源平台,丰富校本研修内容;挖掘工作坊和名师工作室潜能,提升校本研修实效。做好“育种”大文章,实现造血自主化。组建“百人送教团队”;通过持续打磨、效能考核、动态管理和末位淘汰,引入“三个优先”奖励机制,激发团队活力。做好“联盟”大文章,创新发展协同化。乡镇学校建立研修片区,推行联校研修、联校走教;城区学校组建“教育发展联合体”,开展校际间教师交流和教科研协同作战;建立“城乡学校对口帮扶”机制,实施捆绑发展。
《中国教师报》2019年03月13日第14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