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新生代班主任

李红延:给学生值得回忆的童年

发布时间:2019-11-26 作者:本报记者 高 影 来源:中国教师报

从事班主任工作20多年,李红延追求过轰轰烈烈,但随着对教育的不断认识与理解,她逐渐洗尽铅华,开始做最朴素的教育,研究教育过程中最日常的“疑难杂症”。班级社团活动走偏时,她冷静地对学生说“我也不知道怎么办,你们自己想办法”。这种故意为之实则是用心良苦;面对学生的各种问题时,她有自己的一套解决措施;听到患有自闭症的小孙对同学说“你再这样李老师会头疼的”,她瞬间红了眼圈,这是师生间爱的感召;学生家长到学校讨“说法”时,她以自己的专业能力令家长心悦诚服。这是一名小学班主任的底气和精彩。

李红延的眼神有镇定作用和柔化功能,不同时刻释放出相应的信号,处理问题总能找到恰当的办法,一桩桩一件件回味无穷。这也正是李红延所追求的,她希望学生长大以后想起自己的小学生活,是充满回忆的。

把班级变成悦己惠人的生态系统

北京的秋天是色彩的聚会,清华附小校园里的秋景荡漾在孩子们的笑容里。在李红延看来,活动不是简单的娱乐,而是育人载体,学生除了学习书本知识外,还需要学习积累与社会生活相关的知识和经验。通过活动打造良好的教育生态,让学生在活动中内化所学,开阔视野,最终走向悦己惠人。“我希望孩子的童年不仅有记忆,还有回忆,而回忆就在一次次的活动中,美好的情感是其中的灵魂”。

每次接手新班级,李红延都会组建“1+X”班级社团。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申报。比如,王雪喜欢美术就可以申报美术社团,那么她就是“1”,是倡导者。与王雪有同样志趣的学生可以加入,加入者就是“X”,是跟随者。在李红延的倡导下,学生自主自愿成立了许多社团,科学社团、军事社团、手工社团、美术社团、侦探社团、讲故事社团……每周,李红延都会利用一个中午的时间,安排学生进行社团活动。“最初是玩的阶段,大家志同道合,拿来自己心爱的东西分享,玩得很开心。但是社团活动仅到这个层面远远不够,一定要向悦己惠人的阶段迈进,就是通过社团活动帮助集体和其他人。”李红延对班级社团的价值有着自己的定义。

“美食社团成员总是带来许多好吃的,其他社团特别羡慕。我一看不行,就说因为关系到食品安全问题,学校不允许带吃的了。”李红延的话断了学生的后路,学生急着问:“老师,我们还怎么开展活动?”李红延的回答是“你们自己想办法”。用她的话说,就是把学生逼到一个绝境,让他们自己找对策。

令李红延意外的是,美食社团的学生居然研究起营养菜谱来,什么食物有哪些营养成分,怎样搭配营养更均衡。更令李红延没想到的是,美食社团的团长张旭阳带领他的11名团员做了1000份调查问卷,内容涉及午餐想吃什么、喜欢什么、目前的饭菜存在哪些问题等。问卷下发后,他们又利用两个星期的时间进行统计和分析。事后,他们找到李红延说:“老师,送餐公司的饭菜多数同学不喜欢吃,我们对全校同学的饮食爱好做了调查分析,午餐菜谱能不能交由我们社团设计?”随后,李红延手持分析报告找到学校领导,将此事的来龙去脉一一说明,学校领导也被这个社团的学生感动了,决定每周由美食社团制订营养菜谱。此后,每当就餐时,经常有学生惊呼“这个菜是我建议加到菜谱里的”“那个菜是我喜欢的”。学期末,学校还在升国旗仪式上表彰了美食社团,给他们带上了高高的厨师帽,以鼓励学生多参与学校事务,做学校的主人。

在悦己惠人的目标引领下,学生在社团中成长起来。比如,讲故事社团起初是在社团和班里讲,慢慢发展到给低年级小朋友讲。《凯琪的包裹》《杰德爷爷的理发店》《淡蓝色的围巾》……孩子们讲得绘声绘色,还时不时提问:包裹是哪里发来的?杰德爷爷为什么要开理发店?阿吉和洋介和好了吗……哪个小朋友回答对了,社团成员还会给他发奖品。这样一来,低年级小朋友非常期待大哥哥大姐姐去讲故事。

“哈迷会”是一个书友会,由几名喜欢哈利波特的学生组成。他们根据《哈利波特与火焰杯》设计了一套飞行棋,把书里的故事变成了游戏,大家在玩游戏的同时加深了对故事的理解;还有板报社团,李红延记忆最深刻的是,期末时数学老师与学生商量利用中午时间复习图形知识。板报组的“1”找到李红延说,能否由板报社团带着大家复习,他们计划用思维导图来做这件事。李红延听后肯定了他们的做法。此外还有“青苹果”乐团,一个全部由男生组成的班级乐队,在毕业典礼上精彩的演出多年后还会被大家提起。

说起这些社团活动,李红延如数家珍,一路走来,不仅孩子们的回忆满满,李红延也拥有了同样美好的回忆,就像她说的:“一个好的班级,就是一个好的生态系统。”

班主任能“说”、会“奖励”很重要

“你知道吗?当班主任会说很重要,如何说学生才能听是一门学问。”李红延的语调里一半是神秘一半是成就感。

“不要上台阶”是李红延经常对学生强调的一句话——能坐着解决的问题就不要站起来,能站着解决的问题就不要到教室前面,能到教室前面解决的问题就不要到教室外面,能到教室外面解决的问题就不要请家长解决。李红延将学生的不良行为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年轻班主任请教李红延,学生之间闹矛盾、打架了怎么批评?李红延回答:“第一制止,第二不要马上批评,一定要问发生什么事情了。给每个孩子说话解释的机会。”慢慢捋,把事情捋清楚是李红延的拿手好戏。因为“许多孩子说话总是断章取义,只说自己的委屈,只讲对自己有利的事情”。还原事情的真相,让每个人在捋的过程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捋清晰后,李红延会问学生:“如果事情重新来过,你愿意在哪个点上进行改正?如果重新选择你会怎么做?”在这个过程中,给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改正的机会。

与低年级学生说话要直接、简单,这是李红延的经验之谈。曾经有个一年级的学生正在干坏事,李红延问他“你是不是以为这样做挺好的呀”。这个学生点点头,因为他不懂这是一个反问句,听到老师说“挺好的”,他以为自己做得不错;与中年级学生说话时要摆事实讲道理,让他从中找到自己的问题;与高年级学生说话“要有逻辑地讲道理”,逻辑不通、道理不明,事情自然不对。

如何奖励学生?物质奖励对低年级学生最有效,贴画、五角星、橡皮、本子……这其中传达的是“你的努力、你的好我看到了”,这也是最重要的;对中年级学生的奖励要有利于树立他们在伙伴中的形象、在家长心目中的形象,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最看重的是自己在群体、在家庭中的地位。比如,奖励他在全班面前讲自己的奋斗史,讲自己是如何努力的。还可以给家长发喜报,这对中年级学生很有效;高年级学生有了较强的自我意识,此时奖励“特权”即荣誉最有效。比如,免考、免作业,全班座位自由选择坐3天,奖励学生坐老师的座位,排队时站在最前面,课上可以随时喝水,等等。对于何时采取哪种奖励方式,李红延认为,“奖励的运用要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适量而不滥用,适度而不依赖,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特殊儿童让师生共成长

当教师久了,总会遇到一些特殊的学生。这些学生的言行举止与正常学生不同,他们有的患有自闭症,有的患有注意力缺损多动症,有的患有抑郁症。面对这样的孩子,对每个教师来说都是一种挑战。

下课铃声响了,教师没有停止讲课,这时有孩子突然拍案而起,随后跑出教室。一般教师通常认为这是个不守纪律的孩子,但他可能患有阿斯伯格综合征。再比如,有的孩子不完成作业,写字七扭八歪,考试试卷空着不答题,有的教师认为这是学生不好好学习,但他可能患有注意力缺损多动症。还有身患儿童抽动秽语综合征的孩子,他们满口污言秽语,可这是一种生理缺陷,不是品质问题。

小孙是个自闭症儿童,小孙坐在教室第一排,课上拿着一支笔不停地敲打桌子,整节课都没停,第一节课李红延就蒙了。但是,李红延忽然发现小孙的同桌似乎丝毫没有受到干扰,她连忙问“小孙这么敲,你不觉得烦吗”,男生回答“习惯了”。听到这里,李红延心里有底了:学生可以,我也能行。当务之急是建立一个条件反射,只要做一个动作就让小孙安静下来。接下来的日子,李红延先与小孙妈妈建立信任关系,让她把自己介绍给小孙,让孩子首先接纳自己。另外,李红延还在平时仔细观察小孙的行为,分辨哪些行为是无意义的,哪些行为是“爆发”的前兆。比如,小孙喜欢透过红领巾看太阳。发现这个特征后,小孙再敲桌子,李红延就引导他透过红领巾看太阳。再比如,小孙有时会晃动自己的身体,而且晃动的幅度会越来越大,同时伴有喘粗气的声音,再严重就会站起来抓自己的头发。李红延总结,“晃”是因为小孙有不安全感,此时只要制止了这种行为,他就不会“爆发”。掌握规律后,一旦事发,安抚工作就好做多了。一次期末考试,班里气氛很紧张,小孙却开始晃动身体,监考老师并不了解小孙,企图制止他的行为,这让小孙变得躁动,站起来大叫。不得已,巡场教师找来李红延,她迅速对小孙做出安抚的动作,先把双手放在小孙肩膀,然后慢慢轻抚他的后背,小孙这才慢慢安静下来。

让小孙融入班集体,是教育自闭症学生最重要的任务。有一次,班里组织秋游,带学生挖白薯。到达目的地后,李红延有事,临时请学校教导主任帮忙看护班级。回程时,教导主任找到李红延,述说了挖白薯现场的感人一幕。

原来,小孙不会挖白薯,其他孩子便纷纷把自己挖到的白薯给他,但小孙不要,都扔了回去。这时,有一部分学生看小孙不领情就走了。可是还有一部分学生留下了,分析小孙为什么不要,你一言我一语中,这些学生忽然明白,小孙是因为白薯不是他自己挖的所以不要。找到问题的症结,这些学生分为三组,第一组把挖出来的白薯埋到地里,第二组叫来小孙挖白薯,第三组一边看小孙挖白薯一边加油:“小孙你真棒!”这一幕,教导主任看得热泪盈眶。

一次,坐在小孙后面的一个女生课间与同学闹矛盾,上课了依然在抽泣。小孙正在玩红领巾,忽然抬头问李红延:“老师她怎么了?”李红延说:“她心情不好。”小孙继续玩。过了一会儿,女生依然哭,小孙突然回头对她说:“你再这样,李老师会头疼的。”李红延先是一愣,然后迅速走下讲台,抱住了小孙,激动地说:“老师永远会记住这句话的。”那一刻,李红延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那一刻,人性与世界都那么美好。

专业能力是良好家校关系之本

李红延从1996年开始研究家校关系,目前已经出版两本专著,是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积极教育研发顾问。每个学年,李红延都会利用节假日和每位学生家长进行面对面的交谈。四年级谈孩子在校表现;五年级指导家长运用“拼图法”解读孩子的各种现象;六年级和家长一起研究青春期可能带给孩子的变化及策略。“家长约谈”受到了家长的热烈欢迎,从开始的30分钟延长到后来的90分钟,每一次访谈后,孩子们都发生可喜的变化,家长的焦虑与挫败感大大降低。通过“家长约谈”很快地与家长建立起信任关系。

提高教育专业能力,取得家长的信任,是建立良好家校关系之本。清华附小的家长多数是高知分子,在各自的领域都是一把好手,所以他们对孩子的老师要求也很高。面对这样的家长,有的班主任内心没有底气,但李红延认为:“教师要靠专业征服家长,靠敬业赢得家长。”

六年级男生刘浩然各方面都很优秀,可是有一天他的父亲特别恼火地站在学校门口要求面见班主任。因为有几个女生欺负了刘浩然。门卫打电话给李红延,听到家长情绪激动的言辞,李红延说:“对不起,我在上课,下班后我去家访,与您慢慢谈。”家长听到要家访、要约谈,感到受重视才暂时离去。

晚上,李红延来到刘浩然家,与家长面对面分析孩子在学校受欺负一事。她告诉家长,这件事表面看是女同学欺负,实际上是女同学喜欢他。因为六年级的女孩子已经进入青春期,对异性有了朦胧的喜爱之情。为了引起喜欢的男孩子注意,女孩子会做一些吸引他们的事情,哪怕男孩子生气、着急,她们也会感觉特开心。那天,女生把一个折纸放到刘浩然座椅上,他没注意,坐下时发出的声音让他很窘迫。实际上,这是因为女生喜欢他而搞的小把戏。见家长有些不解,李红延又问,刘浩然在评选优秀学生时全票通过,您说这是为什么?刘浩然参加运动会,给他助威加油最欢的全是女生,您说这又是为什么?还不是因为刘浩然受女生喜欢吗?听到这里,家长一下子释然了,自豪、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教育没有捷径,春夏秋冬四季往复,李红延就这样与学生一起不断历练、成长,共同书写小学校园的深情厚谊。

(李红延,清华大学附属小学高级教师。北京市“紫禁杯”优秀班主任特等奖获得者,北京市海淀区“十佳班主任”。所带班级被评为北京市优秀班集体。出版专著《轻轻松松做父母——少儿家庭教育70招》和《走对小学的每一步》。2017年被聘为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研发顾问)

《中国教师报》2019年11月27日第10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