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我见

循着真问题做本土化教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02 作者:黄建初 来源:中国教师报

读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叶澜撰写的《世纪初中国教育理论发展的断想》一文,想到了本土化研究的问题。文中强调:“本文提出的原创性是指以本国教育发展需要和问题为研究的本源,通过各种不同手段获取原始性素材,或做原始性的研究,进而得出在国内或国际范围内富有独特性和创新性的理论。”我领会这话的要义是需要从中国教育教学的实际出发做研究。

近年来我一直关注学习共同体课堂。当下全国学习共同体课堂改革,有两种途径。一种是把学习共同体的理论和实践奉为圭臬,只做“削足适履”的改造,把本土教学朝着学习共同体的样式去做。严重一点说,是拿学习共同体来套用、匡正本土教学的四边,“塞入”那个“模具”,其实就是模仿。另一种是“推陈出新”的变革。以学习共同体理论和实践作为参照,做出基于本土、指向深度学习的教育生态来。

“创新”二字现在已经很泛滥了。其实创新不易。创新需要哲学和思想认识的更新。举个例子。一位践行学习共同体理念的教师,上过研究课,撰写过课例研究报告。在一次课堂观摩活动中,她作为学情观察员走进了清华附中合肥学校化学教师秦亮的课堂。我请她把课堂观察与分析写出来,为后期研究留下素材。

她对秦老师的课《谁偷了我的蛋糕》赞赏有加,怎么解读?怎么分析?有一段原话是:我们的课堂应该交给学生,所有的时间都留给学生尽兴地探究,经历失败、冥思苦想、反复尝试,从中获得乐趣、积累体验。这话说对了一半。

一些地方启动过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教改实验,结果是学生自由发言,即使说的不着边际,教师也不给予指点引导。有的学生爱抢风头,没有经过思考要么说了一点点,要么重复别人的话语。事实证明,“放羊式的课堂”不可取。

既要“让学生尽兴探究”,又要不偏离学习的正确轨道,理想的状态可能是“放风筝”式的收放自如。依据实际情况该放的时候要放,该收的时候要收。问题的关键是我们需要知道什么时候该放、什么时候该收。这需要有本土化研究的实践来证明,有理论有事实,有研究报告阐述,不是“瞎猫碰上死耗子”的偶然。

从这位教师的叙述可以看出,对教育教学行为的分析不仅需要借助感性认识,更需要理性认识。偏过来又偏过去的“钟摆”现象,反映了教师理论准备的不足,需要在哲学和思想层面学习领会,摆脱就事论事的肤浅。

回到本土化研究,这样的层层追问和实践研究有助于逼近问题核心,是本土化研究的要义和必然。可以这样理解,本土化研究是创新的载体,创新是本土化研究的必要元素、必然追求。

有教师曾问我有没有关于学习共同体课堂的学习单可以参考,因为学校要求开一节学习共同体研究课。我说没有,真的没有。索取他人的学习单作为参考我赞成,做成文献研究有价值。如果是走捷径,硬要把自己的课朝着学习共同体上靠,这样是欠妥的。问题的核心不是上得像样不像样的问题,而是能否解决学生的真实问题、促进课堂变革的问题。学习单的设计和运用就是本土化研究的可选课题。通过做一个课题慢慢悟出其中的道理,才是本土化研究的追求。

本土化研究其实并不遥远,就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就看教师有没有发现问题,循着真问题一步步深入下去思考、认识、再思考。

每一天都是新的。我们面对新的一天,要带着经验去追求、去创造,在践行本土化研究的过程中,领略每一天的美好风景。

(作者单位系上海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

《中国教师报》2020年06月03日第4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