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警惕班级微信群中的伪教育

发布时间:2020-06-22 作者:陈彩林 来源:中国教师报

如今,每逢新生入校或学生分班,班主任、教师与家长首先做的就是建立班级微信群。从此,班级微信群成为家校沟通与共建的常态化平台,运行于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过程。

微信群作为当下一种普遍性、大众化的生活方式,合理使用可以在技术层面为家校共育提供便利,有助于教育的丰富与完善。但在实际运行中,技术层面的便利并不等于目标的有效达成,甚至出现了伪教育状态,许多行为远远偏离了初衷。

以上传孩子在班级学习情形的图像为例,因为这是家长最欢呼雀跃的事情。每有上传,家长便开始寻找自己的“神兽”。有的图片或视频没有自己的孩子,家长便恳请教师补传。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认真学习则喜,随即点赞表达对教师的谢意;看到自己的孩子不认真学习则忧,随即表态要“修理”孩子,并请教师严管,进而表达对教师的谢意。

教师因为家长的肯定,进一步将这种做法常态化。有的教师甚至将学生调皮捣蛋的行为直接以图片或小视频的方式上传班级微信群。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让家长知晓自己孩子在校学习的状况,共同参与班级管理;另一方面是担心发生教育冲突,而将其转嫁给家长。由此,在教师与家长之间,班级微信群便异化为对孩子的日常监控。

我们必须警惕,班级微信群不能变异为校园电子眼,以监控的方式参与班级纪律管理。一者,这容易侵犯孩子的隐私;再者,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时时处于被监控之中,生存空间逼仄;此外,也会让孩子感到教师在不停地向父母打小报告,缺乏彼此的信任感。

教育不等于监控,监控是机械而生硬的管理,是一种非常态化行为。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感受到爱与尊重,体验到一种宽松的学习与生活状态,而不是玻璃屋般的过度关注。

深度观察诸如此类伪教育行为,其动因在于教师为了减轻自身的工作负担,避免现实麻烦,同时保证工作效果。从表象看,这些意愿的确可以利用技术的便利来促进。比如,家庭作业的落实。有的教师直接将字迹潦草的作业或未完成作业的空白页拍照上传,就对家长和孩子产生了很大触动。再比如,孩子违纪。图片或视频上传后,不仅调皮孩子的家长着急,旁边受到影响的孩子家长也着急。前者保证孩子回家后一定好好教育,后者则请教师调动座位。但是,这种利用技术便利带来的改变,只是作业任务的完成与违纪表象的减少,忽视的却是以生命为核心的爱的教育。

教育的目标不能简化为完成作业、不违反纪律、考出高分。这些目标可以通过现代技术的便利促成,但是学生真的因此成人了吗?成人真的能以如此简单的方式实现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反思诸如此类的伪教育行为,并不是对班级微信群的否定,而是强调教育者在利用信息技术过程中对教育要进行深度思考与把握。如果仅仅盯住技术的便利,以此解除教育工作的辛苦与麻烦,极易忽视教育立人的本质。而立人需要的是爱心与智慧,这是再先进的技术都无法替代的。

(作者单位系广西玉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中国教师报》2020年06月24日第3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