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将至,教师培训将陆续展开,班主任培训也在其列。对于一线班主任来说,怎样的培训才有利于他们的专业成长,才能激发他们主动思考、积极参与的热情?江苏省苏州市“名优班主任于洁工作室”的日常培训将理念、案例、教育情境、操作方法有机融合,从实际问题出发,抽丝剥茧般指引学员领悟方法背后的理念。希望他们的经验能够给您以启发与帮助。
————————————————————————
中国教师报:班主任的核心工作是育人,育人先育己。这是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进行班主任培训的初衷。当前班主任培训多以专家或优秀班主任的讲座、本校或者本地区班主任的经验交流、阅读名班主任的著作等形式为主。这种灌输式、输入型的培训,既无法满足班主任的个性化需求,也忽略了班主任工作的实践性与情境性,对此,“名优班主任于洁工作室”(简称“工作室”)的解决措施是什么?
于洁:是这样的。真正优秀的班主任是在实践中与名师和专家的平等对话以及自我反省中成长起来的。自我成长愿望强烈的教师、想在培训中有所获益的教师不希望自己像个旁观者,他们渴望融入其中,渴望在培训中自主合作、碰撞思维,发出自己的声音。我已经在班主任岗位上摸爬滚打了29年,现在既是班主任又是培训者,一线班主任的心声引发了我强烈的共鸣和思考。培训要从班主任的实际需求出发,通过“解决教师自己的问题”为其提供有价值的指导,帮助他们摆脱现实的困境。我们采取的是台阶式培训法,在理念与操作层面逐渐提升学员治理班级的专业能力。
中国教师报:您所指的台阶是什么,这个台阶怎样界定和搭建?
于洁:台阶指的是阶段,一个阶段是一个成长的台阶。第一个台阶是新教师入职前的全员培训。第二个台阶是新班主任带班3个月后的“见招拆招”集训。第三个台阶是开展大群网络教研,引领一群人一起走。
全员培训,固牢通识基础
中国教师报:第一个台阶为何要全员培训,而不仅仅是新班主任参加培训?
于洁:教师走上工作岗位后都有做班主任的机会,入职前参加第一阶段的班主任培训很有必要。这一台阶的培训主要是帮助教师从三方面做好准备:心理上做好将来当班主任的准备,而不是等到有一天接到学校通知要接班了才心慌意乱、手忙脚乱;理念上接受正确的思想引领,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艰难性,以及一些不能触碰的“红线”;技术上学一些带班的基本方法,能够在开学后3个月内让班级稳定下来,进入正常的学习状态。
中国教师报:您一直在强调培训的实用性,这一点我很认可。如何落实以上三方面的培训工作?
于洁:工作室会在培训前进行问卷调查,大数据统计新入职教师的需求。比如,许多新入职教师会问:怎样最快把学生的名字与本人对上号?班级的卫生怎么管?座位怎么排?第一次踏入教室班主任的表情应该严肃还是应该面带微笑……工作室会根据大数据提供的信息安排培训课程,少理论多实操,真正满足新入职教师的需求。
中国教师报:具体操作如何完成,主要的培训方式是什么?
于洁:“10分钟手把手教你怎么做”的微讲座方式效果很好。话题涉及“我这样管理班级纪律”“我这样给学生排座位”“我这样收作业”,等等。微讲座由带班5年以上的现任班主任授课,每人分享一个主题,身边人的事例非常有说服力。每个微讲座先期都需要在工作室核心成员面前试讲,经大家提出质疑、意见、建议并进行修改补充后再全程脱稿试讲,只有试讲过关者才能为新入职教师授课。每次培训前工作室都会下发反馈单:你觉得哪一位分享人的讲座让你受益匪浅?请写下你的听后感。你对本次培训有何意见和建议?以此引导新入职教师思考,同时促进授课教师改进提升。
见招拆招,思想碰撞解困惑
中国教师报:通过这种教学相长的过程,培训者和被培训者都可以从中受益。第二台阶学员又将在专业认知上接受怎样的洗礼?
于洁:3个月后进入第二阶段培训,主要形式是“见招拆招”的集训。定在这个时间节点是考虑到新班主任经历了3个月的实战后,能遇到的班级管理问题基本都遇到了,自己也已经进行了一定的思考、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对于班级建设中的难点、热点、焦点已经有所认识,最重要的是他们已经从大学校园时的“美好理想”状态走到了“骨感现实”阶段。
这一阶段培训开始前,我们依然要做好前期调查,收集新班主任的带班困惑。这既包括普遍性问题,也包括个性化案例。问题收集上来进行精选后再开展集体培训。采取10分钟微讲座分享和班级问题“见招拆招”两种形式。前者重聆听,后者重应对。
中国教师报:本周刊的“有问有答”栏目,每月发布一个来自班主任的困惑话题,就此展开征稿,分享经验和智慧,实际上是一种纸上的“见招拆招”,工作室这种面对面的思想碰撞会更激烈吧。
于洁:是的。我们的“见招拆招”以小型舞台剧的形式把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遇到的情况呈现在大家面前,请被培训者直接应对。举个例子,这是一个被培训者观摩了“见招拆招”培训后记录下的一个情节:
假如你的班上有个残疾女生,走路一瘸一拐的。一个男生跟在这名女生后面也一瘸一拐学她走路,嘴里还喊着“小瘸子,小瘸子……”女生伤心大哭。男生说自己不是故意学她走路,而是自己打球受伤了才这样一瘸一拐的。班长找到班主任告知该情况,请问你会怎样处理?
一名女教师上台,她的应对办法是请班长带男生到医务室治疗,自己用言语安慰女生。
一名男教师上台,他的应对办法是请女教师或者女生的好友来帮忙,抱抱女生,自己去给女生倒水。
于洁老师展示了一位马来西亚教师的做法:她二话不说蹲下来拥抱女生,轻轻抚慰,等她情绪慢慢平复了,才站起来牵她的手,边走边了解具体情况,让女生充分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共情与安慰,之后做了相应处理。
“有一种安慰叫‘无言’”,那是来自教师最真挚的爱和抚慰。因为爱,教师才如此智慧!今天受益匪浅。
中国教师报:情境化、带入式的“见招拆招”把教育理念与教育技巧有机结合,在所谓的技巧中解读暗藏的教育理念,也让受训者明白教育理念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渗透在教育行为中的一个眼神、一句言语、一个动作,这些看似细枝末节的小事都可以折射出一个教师的教育理念。这种反其道而行之的培训让学员在情境表演中体悟技术背后的“道”。
于洁:是的。“见招拆招”的舞台剧表演者都是工作室成员,为了更形象地扮演学生、家长、任课教师、同事等角色,他们会在平时注意观察大家的言谈举止,无形中自己变得更细心、更“敏感”。有了这个前提,在扮演的过程中就更加理解角色的心理。比如扮演脾气暴躁的学生,扮演者会在剧中慢慢体会到以后应该如何与脾气暴躁的学生相处,领会爱与共情对做好班主任工作的价值。
中国教师报:同理心对教师而言尤其重要也尤其难。角色扮演给了学员学生的身份和心理环境,这种设身处地是深刻共情的开始。
于洁:为了检测培训效果,每次培训我们都当场发放、回收反馈单:今天的“见招拆招”哪些是你经历过的?你还有哪些招数可以应对?你还有什么真实的案例可以改编为舞台剧?这又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工作室成员在一次次的扮演过程中,渐渐拥有了换位思考的能力,拥有了平和淡定的教育情绪。有学员开玩笑说:“我现在遇到叛逆的学生很少发脾气了。看着他们或恼怒或乖张的神情时,我心里就想下次扮演这样的学生就用这个表情和眼神。”“见招拆招”让班主任处理问题时的心境变得更积极也更有策略。
开展网络培训,一群人一起走
中国教师报:班主任的事务性工作很多,情绪往往如影随形,在团队中吐露心声可以得到来自同行的抚慰和鼓励,从而振奋精神。工作室给学员的正是这样一种助力。
于洁:诉说是一种很好的自我疗愈方式。工作室成立至今,我已经成立了“昆山班主任群1”“昆山班主任群2”“昆山班主任群3”“2019年新教师群”“于洁沙龙全国分享群”等QQ群,参与成员达到4000人,这些班主任全部是实名,大家在群里分享思想、交流经验,也进行求助并参加讨论答疑。这种互相交流、各抒己见本身就是高质量的培训。班主任的事务性工作很多,情绪化往往如影随形,黯然伤神、独自苦恼不是解决办法,在团队中吐露心声更能得到来自同行的抚慰和鼓励,从而走出小天地,开阔心胸,振奋精神,我们是一群人一起走,至此就走到了培训的第三个台阶。
中国教师报:要引领如此庞大的一支“网络大军”进入有条有理的研究状态谈何容易,如何了解每个人的参与效果?面对水平参差不齐的学员,又怎样因材施教,带动他们在各自基础上成长?
于洁:工作室对群成员有统一要求,每人每个月要上交一篇班级故事,故事包含对学生的观察以及班主任本人的做法,每个教育故事要清晰地说明自己的教育理念。那些在繁忙的班级管理工作中能够定下心加强对学生的研究,能够静下心挤出时间将班级工作记录在册,能够在一次次撰写中有所反思的工作室成员,就会被我选拔进“于洁沙龙”成为精英学员。
“于洁沙龙”群里有一批长期坚持研究班级管理的一线教师。参加沙龙活动时间久了,大家都说原本以为只有自己遇到过这些倒霉事或者难题,原来大家都曾经遇到过,心态一下子就变得平和许多;每个问题抛出来,你出一个主意,我出一个主意,他出一个主意,我受你的启发想到了一个更好的办法,他又补充完善了我的想法,思维的碰撞令办法频出;班级问题就是研究课题,班级现有生源就是我们研究的生源,没有问题我们的存在就变得毫无意义。当认识到这些时,一群人就从无头绪的松散状态走向了有条有理的研究状态。这种很实在的培训可以叫作研训。研训的内容是从班主任的实践中来的,是从对问题的碰撞、切磋、研究中来的,不是一个人的闭门造车,而是一群人的头脑风暴。
借竞赛平台,带领学员走向新高度
中国教师报:通过这三个阶段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学习,学员的岗位认知和专业能力有了长足进步,工作室是否给学员搭建了更大的平台?
于洁:这个仅限于本地的核心成员。昆山市的班主任基本功竞赛对学员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层层选拔后,当市里举行比赛的时候,市教育局发文到各校,各校选派有3-5年工作经历的班主任参加选拔赛观摩活动,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过程。我们工作室成员全部参加观摩活动,学习之模仿之,看看其他学校、其他学段班主任的成长状况,尤其是看到自己的同龄人的努力,内心是非常有触动的。而昆山市获奖的选手还将继续进行集训和选拔,参加苏州市、江苏省、长三角地区的班主任基本功竞赛。
中国教师报:班主任基本功竞赛项目有哪些?
于洁:班主任基本功竞赛包括应知应会笔试、主题班会教案设计、个人精彩亮相、头脑风暴、情境应对、班主任秀等内容。其中“个人精彩亮相”需要呈现出个人鲜明的教育理念;“头脑风暴”是围绕一个班级管理问题罗列自己采取的做法;“情境应对”是在两分钟内应对一个教育情境,三分钟阐述自己为何会有以上应对;“班主任秀”是展示自己某一个与教育有关的“秀”,说说相关内容。虽然是选手在台上比赛,但是每一个题目出来后,更是全场的思考。
中国教师报:观摩过班主任基本功竞赛的学员会有怎样的收获与进步?
于洁:在观摩活动结束后,教师们的反馈感慨多多,普遍提到了自己平时工作中缺乏记录和反思,当进行到“班主任秀”的环节时,才发现自己能“秀”的素材少而又少,平时做得很多,却没有很好地厘清头绪,没有形成自己鲜明的带班特色。许多教师以为自己很努力了,但是与外校同行相比,还是相形见绌,视野的开阔给了学员动力,也让他们看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
中国教师报:工作室成员有被选上参加更高级别竞赛的吗?对这些人我们如何进行培训?
于洁:每年都有。选拔出来的选手需要在工作室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暑期集训,再去参加苏州班主任基本功竞赛。这一个月是一对一培训,经历过这种培训的选手,在班级管理技巧、如何演讲、如何写出一手好字、如何做好一个课件等方面都得到了长足进步。比赛时,工作室成员会前往助阵,这也是一次很好的观摩学习机会。
最好的培训者就是身边的榜样;最好的培训状态就是“我想要学的正好是你要教的”;我的实践+你的理论+我的再实践,最后变成我们一起深入研究。班主任工作无疑是艰辛和责任重大的,如何让一线班主任清晰地看到教育之路上的荆棘满地,在起步之初小心避开荆棘不被扎得鲜血淋漓,在荆棘丛里却能嗅到玫瑰花的浓郁芬芳,在回望一路走过的痛与美从而明白教育与人生的共通?我们一直在路上。
结束语: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术”。“术”是指方法与技巧,“道”是指观念与理念,前者决定效果,后者决定方向。方向不对方法注定无效,距离我们的初始目标也会越来越远。正因为如此,“布道”往往成为培训的首场。但是“名优班主任于洁工作室”的培训反其道而行之,以“解决教师自己的问题”开场,通过班主任的自主参与、独立反思、合作展演的方式徐徐揭开“道”的面纱,在思维碰撞、深入浅出的交流中悟“道”。当班级建设之“道”根植心田时,当每个人都视问题为研究对象时,我们完全相信一线班主任能生发出新的理念与符合班情、生情的充满创意的具体路径和方法,不再做模仿者,成为更好的自己。
于洁,江苏省昆山市葛江教育集团语文教师(现在昆山花桥集善中学轮岗),有29年班主任工作经历,全国模范教师。名优班主任于洁工作室成立于2013年,2012年11月起组织开展班主任沙龙活动,参与教师来自全国各地。每周三晚上,大家在网上相约,就班主任工作中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整理成文字,记录自己处理班级事务的思想路径、方法策略。
工作室出版有《教室发生了什么》《最好的教育在哪里》等教育著作。
《中国教师报》2020年07月08日第10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