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古往今来、四方上下绘制成一幅四维图像,每个人所能够占据的仅仅是可以忽略不计的一个点。而我们所能够掌控的,也就只有这一个点。人被困在称为自我的肉身之中,受限于它,也依赖于它。自我,是认识世界的起点和终点。我无法改变人与生俱来的渺小,但通过阅读,我可以打破时空界限,穿越历史风尘,拥有能够击中内心的强大力量。
科学求真:思考世界的可能模样
写作《非平面》这本书的人,以漫画的形式完成了哥伦比亚大学的毕业论文。整本书立论的起点是,人的两只眼睛之所以能够看到立体的世界,是因为有两个不同的观察点。要避免陷入坐井观天、盲人摸象的刻板视野,需要不局限于单一的观察点。
爱因斯坦认为,蚂蚁并不知道它在地球上爬过的是一条曲线。如果你是一个点,那么你的全世界只有你自己。如果你是一条线,那么你能看到的只有一个点。如果你生活在一个平面上,你能看到的只有一条直线。
生活在平面国的人,看到一个球投射下来的影子,只是一个圆。我们在网络上看到的,也只是朋友的生活投射下来的影子。不是生活本身不丰富,而是我们把自己禁锢在平面里。审视自己生存的方式,跳到更高维度反观自身,突破局限,找到内部隐藏的维度,看到外部存在的维度,世界因此而丰富、深刻和开阔。
认识《奇特的一生》这本书,是因为南方科技大学的新生书单。南方科技大学从建校开始就备受教育界关注。我先用半小时按章节浏览翻阅了一遍,惊喜地发现,这本书所极力推荐的柳比歇夫时间统计法,竟然与我正在参与的自律日志竞赛提倡的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自律竞赛提倡参与者通过分类、详细记录每日所做的事情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反思,以达到自律的目的。我参加自律日志竞赛,每日不断记录让我深深感受到自我觉察与反思给生活带来的“静悄悄的革命”。
柳比歇夫在他的日志里写到,人们对时间的记忆是非常不可靠的。是的,我们常常自以为工作非常努力,但是如果用柳比歇夫时间统计法回顾一天的时间“开销”,大多数人会被自己吓一跳,真正有效的投入时间很可能少得可怜。除了统计,柳比歇夫还非常擅长分类,他将他唯一的一个大目标分为几个小目标,每日、每月、每年都会进行投入产出分析。每年的年度时间账目能够体现出完成各个项目计划的用时以及实际投入的时间,难以置信的是,一年下来误差不过是几分钟。
他是不是把自己当成了机器人?这样的生活不会觉得拘束不自由吗?
翻开柳比歇夫的日记,你能看到一个情感丰富的人。他对待自己的每一分钟都犹如守财奴对待手上的每一分钱,但是日记显示,每年他在写信这件事上投入了大量时间,目的是为了回复来自各领域的专业学术问题。56年如一日,通过不断记录、统计、分析、反馈,让生命中能够投入工作的每一分钟都服务于他26岁时设定的人生目标,果真是奇特的一生!
学习物理专业之后,我深切体会到大脑的构造发生了很大变化,看待这个世界的视角变得不同。我总结的模式如下:
A. 这是什么?(疑问,产生好奇)
B. 为什么会是这样?(探究,建立理论)
C. 如果这样的话,是不是会发生这样的事呢?(预测,验证理论)
D. 哈!果然是这样!(喜悦)
ABCD循环。
这种喜悦来自大脑对世界的认知,与真实世界可以吻合而建立起的激励自我认同。
这四步思维模型就是我所亲身感受到的科学之美。你可以在探索未知的过程中不断体会认知被拓展的快乐,你的精神世界也因此变得更大。精神世界的广阔,带来自由的体验,帮助我领悟这种自由体验的是《费曼物理学讲义》。
科学之美,美在激发起人用自己的大脑认识和思考世界可能的模样;美在联结不同人的大脑,共同回答一个深邃的问题;美在人对世界无止境的好奇和真的能够以人的大脑去理解这个不可思议的宇宙。而这种对科学无止境的探索与追寻本身,就源自对这个世界的热爱。
费曼不仅告诉我科学有多美,还告诉我什么比科学更美。在费曼晚年,有一位母亲问费曼,她是否应该学习物理,因为她的儿子热爱物理,费曼回答她:物理不重要,爱更重要。
有些人把科学看作是一种力量,有些人把科学看作是一种手段,有些人把科学看作是一道风景,有些人把科学看作是一个梦想。我是一个把科学看作风景的人,想培养一些把科学看作梦想的人。
艺术求美:享受无与伦比的美学感受
《我的名字叫红》是一本从名字开始就有神秘感的书。
余秋雨在《伟大作品的隐秘结构》中分析,一部伟大作品的结构往往有两个层次,在发展中这两个层次之间相互呼应着,时近时远,有时候两个层次之间薄得只剩窗户纸。
而《我的名字叫红》这本小说,有三个层次。最核心的层次是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下,昔日辉煌的奥斯曼帝国日薄西山,曾经自诩为世界中心的伊斯坦布尔辉煌不再,作者奥尔罕·帕慕克从小生长在西化的家庭,并从土耳其移居美国,内心始终放不下对故土的深情,通过这本书来寄托帝国衰落造成文化凋零的哀伤。同时,书中通过大量对细密画艺术和细密画家的描写,把土耳其的故事讲给世界听。在故事的最后,作者点破,他渴望“成为东方人,也成为西方人”。小说是一种虚构的真实,小说要诉说的本质逼近作者自身身份焦虑的真相。
此外,帕慕克还擅长使用大故事套小故事的技巧。这在《三体》中刘慈欣也用到了,在“黑暗森林”中,3个非常精彩的童话故事镶嵌其中。
土耳其连通欧亚大陆,自古就是东西方世界的桥梁。这本小说也正是东西方文化强烈碰撞的产物,可以感受到作者写作的动机正是以文学作品思考土耳其该向何处去。作者在书中以细密画家之间的对白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如果放弃细密画上千年的传统去模仿法兰克福画法,最终的结果是,失去自己也不能成为别人。
世界是发展的,要用世界的眼光看国家,而不是用国家的眼光看世界。同时,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也是诺贝尔文学奖所青睐的作家特点,他们的作品往往是用世界的语言来讲述本国的故事。
拉斐尔,文艺复兴三杰之一。我在观赏《秩序之美——拉斐尔作品赏析》这本书中的一幅幅画作时,感受到拉斐尔的深情。在他所绘制的人物脸上,能够看到深深的爱与美好。眼神与色调都充满柔情,整个画面的构图十分稳定和谐,而在此前教堂壁画所绘制的宗教人物多是比较呆板、严肃的。这其中体现出来的就是文艺复兴时期人的精神觉醒。
文艺复兴时期之所以能够造就那么多群星璀璨的天才,正是因为他们的天赋获得了生长的空间。天才之间的碰撞,又激发了他们将各自的天赋发挥到更高的水平。
我们这个时代,人们可以更轻松地追求自己认为美的事物,作为生活的装饰,增添生活的趣味,增加生命的意义。当人们获得更大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自由度,艺术事业将日益蓬勃发展,因为对真善美的追求是来自人性深处的呼唤。
对我而言,暑假就是探索未知拓宽视野的时候。有两种方式可以实现——旅行和读书。不是你的眼睛决定了你能看到什么,而是你的大脑。如果我的欣赏范围更广一些,我所能够体会到的乐趣、所能够理解到的层次就会更多,我的人生也会因此而更加丰富。
在繁体字里,“药”字与“乐”字的关系很明显。一个“樂”,上面加了一个草字头就是“藥”。按汉字的演变,先有樂,后来出现了藥。在先民看来,音乐是具有治愈功能的声音。同样具有治愈功能的草木,就成了藥。对比一些资料后,我决定选择焦元溥作为古典音乐入门的引路人,选择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乐之本事:古典乐聆赏入门》。作者焦元溥如一位朋友,在你耳畔娓娓道来,讲述音乐欣赏的点滴。间或自然穿引着文学故事,提到比起音乐我更为熟悉的木心和张爱玲,我期待了解的伍尔芙,还有未曾听闻但触动心灵的美妙小诗……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总有打动我的细节。
重要的不是介绍古典音乐的这本书或那本书,更不是靠谁列的名曲曲单,重要的是去欣赏音乐,享受无与伦比的美学感受。古典音乐的世界精巧多变,拒绝费点功夫,抬脚跨过那道门槛,就难以进入,也看不到更美的风景。未曾亲自领略过的风景,总是模糊的。你要去吹那儿的风,感知那儿的冷暖。我并不着急去攀登成功的高峰,成为被世俗所认可的人。我希望找到通往内心的道路,享受与自己相处的时光。在碎片化的社交、同质化的生活中,要做到这一点,我需要古典音乐的帮助。
人文求善:相信生命勃发的力量
从南方一路向北,山川丘陵绿意盎然到广阔平原白雪皑皑,再到天地浑然一片灰茫,从福州去北京的高铁上,看完了李远江的《我们的家史——中学生笔下的那些年》。
一个人的命运,哪些部分是能自己争取来的?作为个体的生命,在诡谲的年代里,显得如此渺小,可能就在一瞬间,命运会因为仅仅一句话、一个选择而彻底不同,可能被高高扬起,或是被重重摔下。中学生写家族史,鼓励孩子主动把个体的生命记忆延续下去,将历史与他们自身贴近的部分挖掘出来,重新审视自己在大历史中的定位。
如何定义好的时代?我想应该是普通个体的生命价值被珍视的时代。如果要在正确和善良中作出选择,你会选择什么?诉说生命故事的长辈因为有人诉说而得到治愈,倾听生命故事的晚辈因为看到过去而更理解现在。教中学生口述历史、撰写家史的意义,正在于用过去的生命历程照见未来的生命之路。
读完这本书,我联系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专业的一位中国毕业生,进一步学习了口述历史的技术,我对我的奶奶和一位90岁高龄的老校长进行了口述历史的采访,并形成了文字。
你幻想过在荒野中冒险吗?南美洲亚马逊河上的瑰丽日落,地球之肺婆罗洲参差百态的生物。从自然美景到人文奇观,荒野绝不是真的荒芜。徐仁修,以生态探险家闻名,从台湾走出,足迹遍及世界各地。我在暑期听到了他的课,很有启发,故而买了他的《探险途上的情书》这套书。
为什么叫《探险途上的情书》呢?你遇到的所有人,短时间内可能给你带来的影响或许是好或许是不好,但你可以决定,在你更长时间的未来里,留下的是好还是不好的影响。你遇到的每个人都可以是你的“天使”。个体心理学之父阿德勒把这个观点作为他的学说的基本观点。徐仁修是在用情书的方式,抒写他对地球荒野的热爱。
读徐仁修的书,我能够感受到,这个世界远比渺小的一个我所能看到的大得多。我所能做的是保持谦卑之心,永远怀着爱与浪漫,热情地去行动。
读这些书,我常常思考,要有怎样的信念才称得上真正的教育者?
我一直在惆怅,从事不同职业的人都各有鲜明的特点,厨师擅长做饭,医生擅长治病,作家擅长写作,但是作为一个教育者,我擅长什么呢?一个教育者与其他人本质的区别在哪里?我想从古今中外的教育家身上寻找答案。
孔子作为一个教育者,他对中国文化发展乃至东方文化发展的影响力都是巨大的。纵观《论语》,我找到如下答案:
作为教育者,最重要的信念是相信教育的力量。“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孔子区分“性”与“习”二者,正是指出:教育者是有可为的,重视孩子“习”的培养就是教育者最重要的工作。如果这个命题是真命题,那么推广一下这个命题:好奇心的养成重要的是培养提问的习惯,同理心的养成最重要的是培养从别人的角度考虑处境的习惯,乐观态度的养成重要的是培养从积极的角度看事情的习惯。相信教育的力量,是相信生命像种子一样,拥有生长的巨大可能性,而良好的习性成就这种可能性。
为什么教育者应该如此执着地相信教育的力量?这种相信来自哪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句话给我的启示是,因为我们相信生命自会有向上勃发的力量,等待恰当的时刻,给以开导启发就已足够。
相信教育的力量,背后是有一个更坚定的信念支撑:相信生命的力量。
克里希那穆提,一位印度的哲学家,一位有智慧的人。从《教育就是解放心灵》这本书中可以看到,他指引读者在矛盾破碎的世界表象里活成一个统一完整的人。
这本书让我受益良多的一个观点是,“有没有可能帮助学生在学术领域里不再竞争性地思考,而在学习、行动和每天的生活中依然保持优秀?请记住,我们关心的是善的绽放,而善不可能在有竞争的地方绽放。有比较就会有竞争,而比较不可能带来优秀”。
有些人以为自己似乎独立于宇宙现象之外,但这是一个错觉。生命是我们本已拥有的最宝贵的财富,我们却常常忘了这一点。对生命本质的误解,造成教育舍本逐末的各种乱象。
我仍然无法改变我只可能在四维时空中占据一个小到忽略不计的点这样的事实。一切反抗渺小感的努力都是徒劳。但我有我自己的人生经纬:科学求真,艺术求美,人文求善。我所做的事都是在这经纬之上进行编织。
一切终将消逝,我努力活出自己的人生,尽我所能,去思考,去经历,去奉献。
(杨梦琪,90后,福建省福州四中桔园洲中学物理教师,从2016年至今持续4年组织公益读书会70余期,2018年获福州市“十佳校园阅读引路人”称号)
十本书书单:
《非平面》
〔美〕尼克·索萨尼斯 编绘
严安若 译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8年版
《奇特的一生》
〔俄〕格拉宁 著
外国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费曼物理学讲义》
〔美〕R.P.费曼 R.B.莱登 M.桑兹 著
王子辅 译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年版
《我的名字叫红》
〔土耳其〕奥尔罕·帕慕克 著
沈志兴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秩序之美——拉斐尔作品赏析》
〔意〕保罗·弗兰杰斯 著
王静 皋芸菲 译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8年版
《乐之本事:古典乐聆赏入门》
焦元溥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我们的家史——中学生笔下的那些年》
李远江 著
鹭江出版社2015年版
《探险途上的情书》
徐仁修 著
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年版
《论语》
中华书局2006年版
《教育就是解放心灵》
〔印度〕克里希那穆提 著
唐超权 译
九州出版社2010年版
《中国教师报》2020年08月26日第8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