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悦读·话题

阅读,滋养了生命

发布时间:2020-12-15 作者:方娇艳 来源:中国教师报

我与书的结缘,并非偶然。

我的爷爷是维修匠,奶奶曾经是乡村代课教师,在我幼年时,二人都积攒了一些书。印象中最多的是各路中草药书,譬如《本草纲目》,还有一些关于维修的实用书籍。而我最喜欢的是不知从哪儿来的几本小人书,记得有《大闹天宫》《哪吒闹海》《桃园三结义》等,这些书成了幼年的我在贫穷乡村中奢侈的启蒙,让我对贫瘠生活之外的世界多了一些童真的想象与神往。

真正爱上阅读是在我小学三年级,教语文的郑老师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阅读新世界的大门。语文课上,她耐心细致地教我们如何声情并茂地朗读,阅读时该如何严谨细致地批注笔记……她还鼓励我们走进学校图书室去拥抱包罗万象的图书,那一本本《儿童文学》《故事大王》,还有各种几分钱却价值连城的书,成了我自卑而敏感的童年里的一股清泉。

到了初中,受到外界的影响,我疯狂地爱上了青春文学。那时风靡全国的“80后”新概念作家韩寒等,成了我心目中最有才华和胆识的代表。虽然如今看来,他们的作品不免有些“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意味,但我少年时的多愁善感和叛逆,都在这一次次如饥似渴的阅读中得到了释放。

考进市重点高中后,我离开父母开启了寄宿生活,但阅读从未间断。尤其是进入高二文科班,在特级教师范老师的引导下,我进入了全面丰富的涉猎阅读。

那时,家中添置了一台电脑,我的阅读便延伸到了网络世界。长期的阅读让我有了强烈的写作冲动,因此我常常流连于“榕树下”“中国学生网”等网站,阅读他人的作品,也尝试自己写作,那样的独处和书写竟然让我十分快意。我尤其关注乡村生活、回忆和愁闷渗乎其中的作品,大抵是少年多愁善感的心理驱动吧。

高考发挥失常,我考入了一所普通师范院校。虽有怨懑,却立志不能沉沦,开始了杂食般的阅读。既有如《万历十五年》《明朝那些事儿》《〈论语〉心得》《看见》等作品,也有时间管理、沟通术等实用书籍。读得更多的还是小说,我大学最喜爱的作家是余华,从《许三观卖血记》《活着》《在细雨中呼喊》到《兄弟》,我深深震撼于人生命运的颠沛流离与屹立不倒,这种平凡人物的伟岸和悲怆,令我陡然生出勇敢掌舵自己命运之舟的勇气。

为了证明自己,我通过发奋自学,以初试第一名的成绩成为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由于专业需要,我开始了超链接式的广泛阅读,第一年的通识课程,我通过《西方文论史》“结识”了弗洛伊德、荣格、康德、萨特等哲学大家。同时,我也开始广泛接触各种西方文学作品,仿佛置身于人类历史的博物馆,这种“大观园”式的外国作品阅读,无疑令我的视野豁然开朗。

工作以后,学生时代浪漫主义式的阅读渐渐离我远去,取而代之的是根植于教育教学工作的阅读。任教第一年,我成为一个“差班”的班主任,并负责英语教学。班级行规问题层出不穷,教学成绩难以提升,除了积极向同事讨教外,我饥渴地阅读了教育大家和班主任名师的作品,如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李镇西的《爱心和教育》、吴非的《致青年教师》、王晓春的《问题学生诊疗手册》等。由于体会不深,没有参透教育教学的深层规律,因此这些阅读更多浮于表面操作和心灵震撼。

工作两年后,我调到了一所民办学校。在新的环境里,为了提升教学能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我一边旁听学习,一边通过专业阅读丰富自己的教学理念,阿莫纳什维利的《孩子们,你们好》、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等进入了我的书单。更重要的是,新教育走进了我的视野,它让我认识到,原来一直令我挣扎犹豫的两难——要成绩还是要素质——并不是非此即彼。我既可以切实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从而提高学生成绩,也可以在教学中渗透回归教育本质的育人价值……在一批“尺码相同的人”当中,我感到前所未有的激奋。

当年那个由于好奇而翻开《大闹天宫》的小女孩,一定不会想到20多年后的今天,她会因为阅读而交织出如此平凡而又不平庸的生命。她期待着通过走近一群尺码相同的人,使自己成为一名更为清醒、睿智、优秀的教师。

(作者单位系上海市民办文绮中学)

《中国教师报》2020年12月16日第9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