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这里的教师为何迷恋工作

——深圳市罗湖高级中学蝶变启示录

发布时间:2021-01-27 作者:本报记者 王占伟 来源:中国教师报

冬季的深圳有些干冷。

在赶早晨头班地铁的匆匆人流中,总有一个双眸有神、略显消瘦的身躯。你很难想象,这是一位再有几个月就退休的老教师,他不仅担着高三的课,而且是毕业班的班主任。这位老教师就是深圳市罗湖高级中学(简称“罗高”)59岁的特级教师刘昌如。

像刘昌如老师这样“生理年龄已知天命、心理年龄青春茂盛”的老教师,“在罗高是有一批的”。

是什么让老教师群体有着如此的生命状态?整个教师团队是如何被激活的?其背后有着怎样的管理“秘诀”?让我们带着困惑,走进罗高。

罗高三大“现象”

学期初,学校领导原本要给刘昌如安排一个相对轻松的岗位,但他坚决不同意。“继续带高三毕业班,是我主动向学校申请的。”刘昌如告诉记者,“我不觉得累。与学生在一起,我觉得自己年轻。”

刘昌如新接手的班级有一名男生,白天睡觉,晚上玩手机,几乎不与人交流……在刘昌如看来,帮助这些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往往需要首先影响、改变家长,这需要一个过程。“没有所谓的坏学生,只有心灵受伤的学生,学生心灵受伤就像人人都会得的感冒一样,都会逐渐好起来的”。

与刘昌如相似,54岁的英语教师徐善东教高一,既是年级长又是深圳市优秀班主任……在罗高,带高三毕业班的教师平均年龄是52岁。教学楼的走廊上,每间教室前都有一张装有台灯的辅导桌,那是教师义务辅导学生的地方……

如果说老教师群体为工作“痴狂”是罗高的一大“现象”,那么另一个“现象”则是民间自组织成就“教师领袖”。

在罗高的众多“教师领袖”里,英语教师吴平是颇具代表性的。作为11个年轻班主任的导师,每每遇到年轻班主任带着困惑找上门,吴平首先让他们了解、分析学生的原生家庭。

学生小颖成绩好,从不犯错,这样一个许多教师眼中的好学生,却被同学认为“非常负能量”。原来,小颖是潮州人,上面有个哥哥,下面有个弟弟,作为女孩子,小颖在家从小被忽略。后来,在吴平的引导下,小颖的家庭关系得以改善,其精神状态也开始改变。

吴平善于通过阅读改变班级学生的心智模式,这也是她带班的一大特色。从高一到高三,吴平所带的学生读了近200本书。这些书都是吴平读过且适合学生阅读的。2020年高考因疫情推迟一个月,不少高三学生有一种“登顶前突然发现还有一座高峰的挫败感”。面对现实,吴平带着学生共读绘本《花盼》,通过毛毛虫化蝶的故事,让每个人都能看到爱、勇气、追逐,读出自己需要的东西。

吴平带班的另一大利器是“小组自主”。她善于做小组团建,任何班级项目,从外出研学到运动会,所有项目分解落实到小组,由小组认领任务,并实行小组捆绑评价。

在罗高,众多的“吴平”组成了“教师领袖”群体,各种教学主张、管理理念与方式在这里碰撞出持续不断的创新力。所以,即使面对毫无优势的生源,罗高依然能超越“低进高出”走向“低进优出”。这也是学校的第三个“现象”。

“现象”背后的秘密

老教师毫无职业倦怠、新教师个个充满激情,这样的教师团队是如何造就的?

也许你难以想象五六年前的罗高是怎样一番景象。罗高地处深圳城区核心位置,于2013年决定重建。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学校经历了6年借址办学的过程,其间伴随的是生源减少、骨干教师流失……那时,教师平均年龄52岁,因看不到前景,人人士气消沉。

在这样的背景下,罗湖区教育局面向全国公开选拔了一位优秀校长——李春娥。李春娥在大连做优质高中校长多年,也当过区教育局主要领导。

2017年12月25日,李春娥第一次走进罗湖高级中学。此时摆在她面前的最大难题是,如何激发教师活力,让学校尽快走出发展困顿期。

校长的三把火到底怎么烧?全校教师都在观望。出乎所有人意料,李春娥静得出奇,不开教师会,只找师生谈话;不动行政岗位,更没有改革方案。李春娥的切入点是学生。每周她都与学生通过“校长有约”,面对面聊天,让学生谈自己眼中的好教师,并给学校发展提建议。一个月过去了,李春娥对全校教师的生命状态、工作特点与细节已经了如指掌。

接下来再与教师谈话时,李春娥已经能将学生对教师的正向评价、入心细节一一反馈,让大家感佩不已。

在副校长章顾胜眼中,李春娥“非常能干”,重视并善于处理干群关系、师生关系、家校关系、政校关系;做事冲在第一线,这种能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全体师生。

“李校长永远关注奔跑者,并为奔跑者配备最好的跑鞋。”在英语教师方卉看来,她是“典型的行动主义者”“最善于用做去说”“在罗高,一个学期见到校长的次数,比在别的学校3年都多”。

走在罗高的校园里,你几乎看不到办学理念、学校文化的表达。只是在学校大门内侧、教学楼前的一块大石头上刻有8个字:为者常成,行者常至。这正是李春娥作为一个“行动主义者”的折射与佐证。

如何激发教师工作的内在动力,是所有学校面对的共性问题。李春娥找到了项目管理、教师自组织这两个管理工具。

2018年5月,李春娥找一个即将退休的教师谈话,后者的第一反应是“我很快要退休了,也做不了什么事”。了解到这个教师喜欢庭院设计,李春娥遂将学校迁回后的两个空园子交由其布置:种什么花草树木,怎么放石头……全部由这位教师说了算。领了这个任务,这位教师异常开心。

2018年暑期学校回迁,从物品运输到校园绿化,从办公室装修到图书馆内部设计,以李春娥为首的领导班子共设计了7个项目,本着让有想法的教师牵头,感兴趣的教师参与,面向教师召集项目负责人。正因为使用项目运作的方式,罗高迁回校址实现了“耗时最短,进展最快,效果最好,花钱最少”的小奇迹。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实现了“做自己”与发展学校的统一,从机制、精神层面激发了团队的内在动力。

基于此,学校又成立了教师发展中心、学生发展中心。这些机构在性质上是一种民间自组织,负责人不是学校任命的,而是教师自发牵头的。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刘厚义告诉记者:“教师发展中心由5位教师组成。我们正在研究的是课堂转型,尤其是课堂评价。我们希望通过研究性实践来推动学校的课堂变革。”

据德育副校长肖文介绍,学校实行年级长负责制,每个年级下设教学项目组、生涯项目组和常规事务组,“‘机制变革+人文关怀’实现了教师由外在到内在的动力切换”。

学科创新助推学校蝶变

在罗高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科周是颇有特色的。所谓学科周,是指各学科结合实际问题拿出创新方案,在一周时间内组织特色活动,展示最新成果。后来,学校拉长时间跨度,基于学科周推出了学科月活动。

记者采访时恰逢语文学科月启动。语文学科组以“讲座+课例”的形式系统展示了“‘阅读+展示’整体建构大语文”的新成果。

比如,高一年级大语文“司马迁专题研读”教学指引,特别提到了“项羽大势已去,司马迁为何还把东城快战写得如此精彩”“节选的《报任安书》第一段中,司马迁为什么要写一系列圣贤著书立说的内容”等5大问题,让小组分工完成,然后汇报交流。除了“司马迁专题研读”,还有徐志摩、苏轼、杜甫等专题,都是高一年级语文的内容。

据语文学科组长卢世忠介绍,大语文专题研读以文体为“群”,按两年4个学期分别以诗歌、散文、小说、传记为侧重点,组成“诗歌群”“散文群”“小说群”“传记群”,编辑4册专题研读文本。每一个“群”选择6-8位作家的佳作为重点研读内容。每个板块的内容都由知人论世、佳作精选、专家评析、专题研读、活动设计5个专栏组成。

“活动设计为的是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学习语文,以激发其研读热情、增强其合作意识。”卢世忠说,“大语文专题研读以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展示为主要学习方式。”

下学期的政治学科月究竟怎么创意?这是以吴裕钦为首的政治学科组正在构思、研究的问题。“思政课教学创新恰逢其时。我们计划通过定位、内容、形式、载体的创新,将思政课教学创新落到实处。届时,我们的研究成果将向全校师生全面展示。再加上学生喜欢的时政讲座、时政辩论会、时政漫画比赛等活动,政治学科月一定精彩纷呈。”吴裕钦充满信心。

学科月活动为教师持续创新、展示成果、享受成功搭建了常态化平台,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过程。在李春娥看来,成就事与成就人是统一的:“我从内心相信学校的每位师生。我们创建有准备的环境、搭建多元平台,就是让师生看见自己、成为自己。如此,学校的发展就自然成为师生发展的副产品。”

《中国教师报》2021年01月27日第1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