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评融合是统筹评价的学习性与诊断性为一体,强调以多种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一种评价。学评融合强调将评价融入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中,鼓励人人分享成果、人人参与评价,并基于评价过程与评价数据不断反思改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通过记录学习过程数据及评价过程数据,建立各种模型计算学生认知、心理等方面的发展,再通过可理解、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出来。
把评价的学习性与诊断性融合。传统的教育评价往往是自上而下的,强调对客观主体的数据收集、基于一定标准作出价值判断,重点关注的是选拔性、诊断性。学评融合作为自下而上的一种评价,不仅能够支持传统的教育评价理念,更能把评价的学习性与诊断性融为一体。先发挥评价的学习性,再基于学习过程数据进行数据建模是学评融合的首要特征,也是区别于传统先诊断再改进的典型特征,评价的流程更简洁、更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传统评价更多关注终结性评价,评价的流程一般会经历测验、评价、反馈、改进的过程,虽然对一般认知能力的考查已颇有成效,但由于教师的课堂时间和展示空间有限,不能展示每一位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很难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反馈和指导,学生的改进效果不尽如人意。学评融合将评价各核心要素融合于学习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鼓励人人参与展示、人人参与对他人的评价,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评价活动中提高素养,在评价反馈中改进学习。
把评价过程作为一种核心的学习活动。评价过程是一种高阶思维学习活动,是对面向学生生成、互动的新型学与教方式变革的积极回应,也是破解“唯分数”的一种探索。学评融合强调学生在原有认知基础上,通过阅读他人作品、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使思维得到升华。同时,评价过程中关注他人的创作背景、思维模式,也是对同伴的一种深度认识。一种“知彼”的思维过程,不仅是一种高阶思维的发展,也是学生社会性发展的一种方式,是直接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评价方式。学生在大量评价他人作品中逐步认识到事物的多面性,认识到自己思维过程的优势和不足,是一种“知己”的思维过程。在追求共性的基础上追求个性的发展,思维得以螺旋式上升,最终通过评价活动达到“知己知彼”的目的。
把评价作为科学决策、现代教育治理的依据。学评融合强调基于学习过程的诊断,是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学习分析技术对学生的各种学习行为进行数据采集、分析计算、决策建模和可视化表达的评价过程,具有实时性、动态性、发展性、全面性和可理解性,能为各级各类决策者提供教育基本数据、过程数据、发展数据、增值数据、综合数据等。高阶思维学习活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学习过程数据,包括学生的个人基本信息、作品数据、浏览数据、评价数据、修改数据以及过程中的时间点和时长等数据。再结合学生的学习品质数据如作业考试成绩、学习风格、兴趣特长等,通过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挖掘技术和智能决策与可视化技术,建立学生的认知发展、心理发展、学业发展、社会性发展等不同方面的计算模型,构建一系列决策预警分析模型,并且基于不同地域和群体特征构建不同的学习者特征模型,可以动态诊断、决策、反馈。如此不仅能描述当前学生的发展状况,而且能展示一定时期内的学生各方面发展状况,还能对未来的发展进行模拟推演,及早采取有效措施调整教育教学。
把促进学生内心充盈、减轻学习负担作为评价的根本点。学评融合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为了让学生更多地体验自身的进步和成功,通过人人创造、分享展示自己的作品,发现他人创意、优点和不足,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评价过程中,不仅有教师参与,更重要的是有同伴参与,能够看到同一件事物的不同观点、不同视角;有利于发展性、增值性评价的开展,不同学生参与评价过程的获得感,有助于学习兴趣的激发。评价的过程就是学生思维螺旋上升的过程,摒弃了传统评价仅仅作为选拔、诊断带来的负面效应。由于学评融合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数据加工方式,不同教育主体可以充分调用学生评价数据,避免大量重复的测评,进而减轻评价为学生、教师带来的负担。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网络平台部主任)
《中国教师报》2021年03月17日第14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