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入调研中发现,义务教育学校在拓展性课程建设中遇到了以下问题:一是如何转变教师课程意识弱、无须做课程,引领学校课程转型与顶层设计;二是如何克服教师课程能力低、不会做课程,助力课程自主开发与有效实施;三是如何解决课程建设质量差、做不好课程,实现市域均衡提升。为此,浙江省丽水市教研院开始了为期5年的拓展性课程建设路径探索,并取得一定实效。
路径一:实行市县校三级联动,采取“精准指导、分层培训、典型导向”三大策略,增强教师课程意识,引领学校课程转型。
精准指导,推动县域课程建设升级。采用一位研究人员深入两个县域辐射若干学校的聚焦式研究策略,着力推动县域义务教育课程建设升级。研究人员先后到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研训部门开设“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政策解读”“拓展性课程开发、实施和评价”等报告,解构拓展性课程内涵和建设路径,增强学校和教师课程意识。
分层培训,激发课程管理者和教师活力。在宏观层面,市教研院或县教育局牵头组织专家通过政策解读、现场答辩、专题讲座等形式开展培训,提高县级课程管理者的把握力、领导力和规划力;在中观层面,由市教研院、县教育局教研室等业务部门通过疑难问题解剖、课堂教学展示、互动交流等,提升教师对拓展性课程的设计能力、执行能力和实施能力;在微观层面,由规模学校或片区教育集团组织骨干教师,通过典型案例分析、现场答疑等,提高普通教师对拓展性课程的领悟力、参与度,让拓展性课程在学校得到落实。
典型导向,带动薄弱县域学校课程建设。一是校际导向,团队成员和县学科教研员带着研究成果深入学校,发现典型。二是县域导向,团队成员将发现的拓展性课程典型经验和做法及时向市县教研室举荐,推进区域交流。三是市域导向,市教研院组织实施市域间的研讨活动,交流课程建设经验,促进区域均衡发展。
路径二:构建“六步导引”操作范式,通过开发、实施、再开发、再实施螺旋式上升,提升拓展性课程建设能力,助力课程自主建设。
市教研院组织帮助学校梳理办学历史,依据学校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构建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的“课题确定、纲要编制、学材编写、教学实施、课程管理、评价激励”六大步骤,规范和引导拓展性课程建设。课题确定,把握选题的价值导向,符合学校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且契合学情;纲要编制,凸显个性化和多样化导向,从课程开发背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等视角规划课程蓝图;学材编写,构建严谨的篇章结构,把握准确的思维起点,选取图文并茂的学习材料,穿插适宜的实施证据,设计新颖的学习平台,发挥学材的应有魅力;教学实施,围绕专业素养驱动学习任务,由“被动传授”向“自主体验”转型,关注学生“怎么学”“参与过程”,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课程管理,构建课程价值判断、开发条件评估、选课方案流程、实施效果展示、课程去留标准等一系列管理制度;评价激励,形成注重激励的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学得怎么样”,制订课程、教学和学习评价方案,促进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同步发展。
路径三:创设“多维融合”研发路径,构建“分类·组团·借力”新样式,常态化交流推广拓展性课程建设经验,提升市域拓展性课程整体质量。
聚焦课程内涵,按照主题开展分类研发。我们根据市域课程资源和价值取向,先后设计了如地方文化、实践活动、环境保护、劳动教育等主题拓展性课程,实行分类征集和研发,深化教师对课程内涵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利用市县研训平台、借助省师训平台,围绕主题组织培训,提升课程开发能力。县级教研室先后组织各种类型活动推进拓展性课程建设,有效提高了拓展性课程的研发和实施质量。
弥补能力不足,形成组团合作研发优势。创设组团合作研发新策略,形成城乡学校、公民办学校联合开展拓展性课程共建共享模式。景宁县举办小学拓展性课程现场会暨四校联合专题研讨活动,龙泉市实施小学集团化开发课程……形成了城乡互动、校际互动的课程开发路径。在县城小学的带动下,乡村学校课程建设成效显著,如莲都区乡村学校开发的《依山画石》《竹声诗韵》课程被评为市级精品课程。
利用他山之石,走出借智借力研发新路。我们通过邀请高校、省级专家现场一对一或一对多的指导,组织教研员和骨干教师到兄弟市县学习,为课程建设问诊把脉,解构拓展性课程建设“密码”。市教研院提出“育人价值为先,学生需求为重,丰富学习经历为要”的主张,形成拓展性课程评价量表和学习量表。拓展性课程已成为丽水市实施个性化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转变育人模式的“加速器”。
(作者系浙江省丽水市教研院校本课程教研员)
《中国教师报》2021年03月17日第15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