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观点】
领会是阅读文本的输入过程,提高是迁移运用的输出过程,实现了语文学习的循环向上的发展样态。从文本中领会表达方式,再实现语文学习的语用价值,达到语言表达力的再创造。语文学习就是一个学习并内化语言表达力的过程,教师要关注语言文字背后的价值,发掘语言学习新样态,挖掘语用新价值。同时,借助文本中的语言支架,进行语言的迁移和运用,实现语言情境的真实运用。
【教材解读】
《威尼斯的小艇》语言精练,表达极具特色,学生在文本学习中能从具有张力的语言表达中汲取养分,为创造更有价值的表达提供方式和路径。
1. 生活比照提高表达力。从描写威尼斯小艇外形特点的语段中,用了生活中常见事物作比,化抽象为形象。
2. 动静结合提高表达力。从字里行间感受到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的丰富性,从中发现规律,写景物一般是静态,写活动一般是动态,体会动静结合的妙处。
通感运用提高表达力。从第6自然段中发现作者调动起各路感官,用“有声写无声”“眼见写耳闻”,感受“艇动人动,艇歇人歇”的那份独特魅力。
【学习目标】
1. 学习文本语言,领会语言表达力:体会“生活比照”的形象性;动静结合的生动性;通感运用的独特性。
2. 迁移运用语言,提高语言表达力:借用动静结合的方式进行写话。
【教学设计】
一、领会语言表达力
(一) 学习“生活比照”
任务一:读一读,想一想,作者是如何把小艇的外形特点写出来的?
1. 写了哪些特点:第一句(长、窄、深);第二句(向上翘起);第三句(轻快灵活)。
小结:从“结构+形态+行动”这三方面来写特点。
2. 如何巧妙地将特点写出来?
小结:运用比喻,将小艇比作独木舟;比作“挂在天边的新月”;比作“田沟里的水蛇”。
3. 朗读比较,发现规律:
要点1:联想成的事物要与小艇外形某个特点相匹配。
要点2:联想成的事物都是生活中的常见事物,借助熟悉事物增强文章的具体可感性,这就叫“生活比照”。
(二)学习动静结合
任务二:学生发现描写小艇外形时运用动静结合,快读默读课文,找出全文中动静描写的句子,读一读,发现有什么妙处?
1. 找出第2自然段中的动静结合?
要点:“长、窄、深”和“向上翘”属于(静态描写);“行动轻快灵活”属于(动态描写)。
2. 默读课文,找一找,读一读。
要点:船夫驾驶技术好(动态描写)+第5自然段(动态描写)+第6自然段(动静结合)
3. 无论男女老少,无论是外出工作或休息娱乐,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都离不开小艇。你会用什么样的词语来形容?
要点:繁忙、热闹、充满活力
夜晚,戏院散场后的威尼斯又是怎样的?
要点:安静、寂静、静寂
(三)学习通感运用
任务三:品读第6自然段,思考作者除了用动静结合外,还用什么方法让我们身临其境?
1. 学生读,其他人思考:
要点:
第一句:明明是写沉寂,偏偏写影子摇晃,这就是以“有声写无声”。
第二句:明明写“看到”船停泊,又“听到”威尼斯入睡了,这是以“眼见写耳闻”。
这就是通感,将语言写活写生动,写得有意境。
2. 再读这幅画面,读出人们对于威尼斯小艇的喜爱。
二、提高语言表达力
任务四:运用动静结合的方式,对比写一写凌晨时和早上人们开始活动时的威尼斯。
1. 动静结合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写作方法。如何写好?
2. 再读一读这些写出威尼斯热闹的句子。(出示:第5自然段,第6自然段第一句)
要点:每一句中都离不开“人”的参与,想要动态描写,就要加入人物的活动。
3. 动态描写离不开人,那么静态描写是通过什么来表现的呢?圈一圈作者描写了哪些事物。
要点:(1)静态描写选取的都是周围的景物。
(2)“月亮的影子在水中摇晃”这是以动衬静。
4. 出示图片,一张是凌晨安静的威尼斯,一张是早上人们开始活动的威尼斯。
第一张提示:河面 启明星 古老的建筑 小艇 码头 启明星
第二张:有哪些人,在做什么?
天还没亮,___________________
天空渐渐亮了,威尼斯热闹起来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吴江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太湖校区)
《中国教师报》2021年05月19日第5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