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编后记

开出纯真的校园“诗之花”

发布时间:2021-06-01 作者:本报记者 金 锐 来源:中国教师报

中小学诗歌教学的目的并非培养诗人,而是通过诗歌让学生提升文学素养和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但是,无论“培养诗人”还是“提升能力”,恐怕多少都有些成人视角,并没有完全回归儿童本位。

诗歌首先是美好的,是富有生命力和想象力的,这正与儿童阶段的心理特点相吻合。我看过许多儿童创作的诗歌,虽然大部分文字还很稚嫩,但其中蕴含的纯真和灵动反而是成人难以企及的,如天籁一般直指人心。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潮联学校校长余志君开发的一系列童诗课程,就是在挖掘儿童心中这种天籁般的力量。

余志君曾经开发过“童谣创作十八课”,这是针对诗歌创作手法的。这门课程包括“发现组合的秘密”“创造独特的意趣”“表达爱与美好”3个单元,每个单元分解为6个课时,比如第二单元就有人拟动物、人拟植物、角色逆向、目标逆向、目标还原、意义还原等具体的创造方法。学生经过18课时的学习,就可以创作出优美的童诗,成为一个合格的“小诗人”。

近年来,余志君又将“童谣创作十八课”迭代升级,重新开发了童诗课程“请你种下这本诗集”。与“原始版本”相比较,升级后的课程只有8课时,其中关于具体的诗歌创作教学压缩为3课时,剩下的时间分解到确定目标、制作诗集、诗集发布、综合评价等环节,尤其注重诗歌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之所以尝试这样的改变,一方面是余志君对诗歌课程的理解更为广阔,她认为诗歌课程应该更多承担美育的任务,要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学生审美能力,而不仅仅是“教学生写诗”;另一方面,也与余志君所在的学校现实情况有关,她因地制宜选择了最适合校情、学情的课程方案——潮联学校是一所创办仅一年半的新学校,目前只有10个班级,一二年级的8个班在诵读经典古诗,参加“请你种下这本诗集”的是三年级的2个班。在这种情况下,让学生经历一段简短、丰富、有趣的诗歌之旅似乎正合其宜。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创作诗歌、自己出版诗集、自己发布诗集、自己评价诗集,诗歌的种子已经种在校园里,种在每个学生心里,即将在阳光的滋养下开出天真无邪的花朵。

许多时候,诗歌课程在“诗歌性”与“教育性”之间难以取得平衡,有时侧重专业写作而忽略了学生成长,有时又过于注重课程形式而忽略了课程的专业性。我想,余志君一定是充分考虑了上述情况,所以她以项目式学习的方式开展“请你种下这本诗集”,课程拥有明确的学习目标,选取生活中的真实情境,让学生经历一系列具体而微的探究过程,培养他们解决问题、自我管理、交流协作等各方面的能力——与其说是一种创新,不如说是回归学习应该有的样子。

《中国教师报》2021年06月02日第6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