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敬荣,中共襄阳市委委员,湖北省襄阳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湖北省教育学会副会长,湖北省特级教师,湖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
做教师,他被授予特级教师称号;做校长,他确立了“以人为本,普遍激励,让每个师生成就最好的自己”的教育方法论;做局长,他力主襄阳四中和襄阳五中协同发展,成为襄阳高中教育的“双子星座”,蜚声全国,并启动了“襄派教育家”培养工程,倡导“让教育家从课堂里走出来”,打造了一批有情怀、有担当、有水平的教育家型团队。
他就是湖北省襄阳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程敬荣。在他的新书《成就最好自己》的序言中,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博士后陈栋这样评价程敬荣:他在襄阳的教育一线工作了数十年,孕育并形成了一套具有“前瞻思维、战略眼光、符合实际、引领未来”鲜明特征的办学理念与教育实践。这本书既是他“教育就是完善自我完美世界”核心教育理念的集中呈现,又是他长期积累的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的集中表达。
在程敬荣眼中,教师就是真善美和智慧的化身。童年时期受老师的影响,他最初的职业理想就是做一名教师。从教师到校长,程敬荣大胆创新,精心实践,也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思想体系。
在担任襄阳四中校长期间,程敬荣经常对师生说:“改变自我是改变世界的最短距离”“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抱负,把灵魂置于高处,成就最好的自己,服务祖国和人民”。在程敬荣的推动下,学校开设“名家讲坛”、举办18岁成人宣誓仪式、80华里远足等别具特色、精彩纷呈的“德育套餐”,搅动了襄阳素质教育的一池春水,守望了“教育完美世界”的不变初心。
身为局长,但他最难忘还是做校长时的日子。一位在武汉大学就读的学生在文章中这样写道:如果说“山水一程,三生有幸”是武大的认同话语,那么在襄阳四中的日子里,我们常常会喊起“成就最好的自己,服务祖国和人民”。
在工作岗位上,他以“实诚、精诚、赤诚、忠诚”为座右铭,秉承“学生至上,教师至上,规则至上,质量至上”的理念,善于发挥非权力因素在管理中的作用,营造区域良好教育生态,构建智慧教育场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教育内卷的背后
中国教师报:您曾谈过教育人要坚持的育人原则是“不仅追求好的文化课成绩,还要注重培养和发展每一位学生的优秀品格、健康体魄、健全心理和卓越能力,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今天,还要关注学生的明天”。在一些地方过于重视“育分”、轻视“育人”的当下,如何破除 “唯分数论”,让教育回归“育人”初心,进而实现育人方式的转变?
程敬荣:教育的“内卷”现象是当前的一个热点话题。打破教育“内卷”困局,就是要破除功利化的“五唯”评价,处理好“育分”与“育人”的关系。“分”是相关知识与能力掌握程度的一个标志,“育分”和“育人”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育分”是方法,是形式和路径,“育人”是宗旨,是目标和方向。在我看来,“育分”的过程也是“育人”的过程。“育分”和“育人”虽然不是一回事,甚至有人认为是对立的,其实在很大程度上讲是统一的。好的“育分”就是“育人”,“育人”的成效也往往需要“分”来检验,这里的“分”还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意思。“育分”和“育人”都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工作,在一定意义上讲是对立统一的教育问题。我们育的人一定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聪明的、学识丰富的、人格完善的、品德良好的、身体健美的、懂得审美的、热爱劳动的优秀的人;同时,还应该是具有独特个性和创新能力的人。
中国教师报:您从教师到校长,再到局长,一直在教育者与管理者角色之间转换,您如何定义自己眼中的“教育”和“管理”?
程敬荣:教育即化人,教育即渡人。教育是人的启智化、社会化、个性化、完美化和幸福化的过程,主要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等形式和感化、点化、内化、融化、转化、优化、深化等不同环节。在具备了一定的知识、能力后,自我教育伴随人的终身,是人生最持久、最重要的教育,决定着人生命的格局、境界和价值。
管理就是组织协调,是带领团队实现目标和愿景的活动过程。学校管理的目标是高质量的立德树人,让每一个师生都能健康成长,成就最好的自己。管理是管和理的合一,既需要“管”,更要注重“理”,需要理想信念、价值追求、共同目标,需要有理有据,以理服人,以身示范,充分发挥人格魅力,需要群策群力、同心协力,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发挥非权力因素在教育管理中的作用,这是现代教育管理成败的关键所在。
如果说校长的使命是建设蓬勃向上的学校文化,促进学校育人能力和水平的持续提升,让每一个师生都能成就最好的自己,成为家国栋梁;如果说教师的使命是立德树人,教书育人,做“四有”好老师;那么教育局长的责任则是营造区域良好的教育生态,办好每一所学校,育好每一个学生,成就每一个教师,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健康发展。
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
中国教师报:近年来,国家对基础学科高度重视,作为湖北省的教育高地,襄阳市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有什么经验?您个人对创新人才培养有什么思考?
程敬荣: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时代的命题。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是全面提升基础教育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提升所有人的综合素质,没有青藏高原就没有珠穆朗玛峰!近年来,襄阳基础教育持续改革创新,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是充分发挥学科教学主渠道作用。积极改革教学方式、降低教学难度、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使“自主、探究、合作”成为学生学习的常态,全面加强实践教育,让学生充分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增强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加强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科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等,扎实开展研究性学习与社会调查、科学考察等活动。
二是开展特色学校创建活动。在全市实施素质教育百花园工程,力求打破千校一样、千人一面的办学格局,使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百花齐放,走“特色立校,特色强校,特色发展”之路,使每个学生“争奇斗艳”、扬长避短,有特长、有个性地发展。许多学校以创建科技校园为抓手,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创造性活动”,比如襄阳二十五中的创造力教育、诸葛亮中学的创造发明研究等,“特色学校”建设效果明显。
三是组织开展科技创新评选活动。市教育局、科技局、科协等联合组织“襄阳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励评选活动”,仅2020年就收到参评“创新作品”800多件,为中小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展示平台。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永恒的课题,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中小学来说,不能急于求成。创新人才的培养重在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良好的环境,需要真正处理好师生、教学、学与悟、知与行、会与用的关系,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形成批判性思维能力。
普职融通,创造职业教育新可能
中国教师报:“普职融通”是高中办学多样化的亮点。一直以来,将高中办学分为以倾向升学预备的普通高中教育和以倾向就业准备的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乃至其他国家较长时间以来的做法。但是,为什么职业教育的支持政策那么多,却依然没有呈现出预期效果?
程敬荣:我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总体偏低,多数学生的中考成绩不及普通高中学生,其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总体上落后于普通高中学生,一旦学校管理不到位,容易形成负面的“马太效应”。二是社会观念上的误区和相关政策的导向问题,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环境不够理想,虽然在破除“五唯”,但人们对学术性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的认识仍存在较大偏差,在就业、待遇、行政事业单位招聘等方面的差距明显。当然,与中职学校师资队伍和教学水平也有很大关系。
从适应新时代科技快速进步和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角度来看,“普职融通发展”是平衡政策落地和回应社会期待相对可行的途径。高中新课改和新高考也是“普职融通”的重要机遇,这也将有效改变中考“一考定终身”的局面,让各类人才在各个不同时期都能各展风采。
高考是教育的“指挥棒”。应进一步深化高考改革,精减科目,把高考改革作为构建“普职融通”立交桥的重要手段,着力实现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高考的无障碍互通,普高学生可以参加技能高考,中职毕业生也可以参加普通高考,让各类学生都有更多的选择权。
中国教师报:“普职融通”在现实中需要更多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探索。您认为,两种类型的教育在办学、治校、育人上如何有效融通?
程敬荣:我总结了7个方面来推进“普职融通”工作。一是强化教师队伍建设。中职学校在教师队伍建设上要与普通高中全面对标,强化名师引领、实施“双培养”(把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成党员,把优秀党员教师培养成教学一线骨干教师)工程,着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技艺精湛、专兼结合、充满活力的“大匠之师”。
二是强化教育质量评价。共享教研队伍和资源,切实加强对中职教育质量的监测和评价指导,切实提高中职学校教学质量;以中职“教学诊改”为抓手,建立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将中职教育质量纳入督导体系,不断健全多方参与、多方联动的评价体系。
三是强化技术技能人才地位。国家应加强统筹,健全保障,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出台操作性更强的技能人才激励办法,强化技能要素在薪酬分配中的比重,从根本上改变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让他们与学术人才一样有更多上升的机会。
四是强化中职文化课教学。无论是学生更高质量就业还是继续升学,提升中职文化课质量,全面夯实中职学生文化知识素养都势在必行。中职教育在高一高二期间要向普高看齐,提高中职教学质量。
五是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每一所高中学校应强化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既开设学术性课程(数学、科学、人文、社会等),又开设职业技能性课程(建筑、机电、烹饪等),由学生结合未来升学目标和兴趣自主选择成长途径。
六是强化普职合作办学。普高和中职合作办学是普职融通的有效途径,可以探索在课程设置、资源共享、校本教研、信息化资源、实习实训设备等方面深入合作,形成校校联合、区域协同、普职并进的综合性高中阶段办学格局。
七是探索完善招生机制。把好普职分轨的黄金节点,构建生源“分流”与“回流”通道,在高中阶段保持普职比动态大体相当。完善中考招生机制,打破现有学籍管理制度,推行普职学籍互转、学分互认,探索在高二后期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形成技能高考和普通高考“两类”高考并行的格局。
总之,开展普职融通探索涉及政策调整、机制创新等多方因素,需要社会各方在破除“五唯”上通力合作,营造有利于普职融通的良好氛围。
《中国教师报》2021年09月08日第14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