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为家校共育主动赋能

发布时间:2021-11-16 作者:顾惠芬 来源:中国教师报

“双减”政策之下,学生有了更多自主支配的时间与空间,这对家校合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挑战。家长委员会(简称“家委会”)作为家长的管理组织,对家校关系起着衔接、协调作用,是成就“好合作”的关键。

我校自2008年起持续开展家校合作研究,致力于打造一支“学习型家委会”队伍。我们期待家长通过学习重新创造自我,与孩子同步成长;通过学习解决扑面而来的问题,从容应对;通过学习不为眼前之利所诱,与学校整体共策,以前瞻而开阔的思维,全力实现共同的教育理想。

事实上,我校家委会也正在凸显这种特质:当假期来临时,家委会自主挖掘资源,协同班主任开展“社区治理”系列活动;当“课后服务”需要时,家委会积极组织家长参与,协同学校建设“融育·亲子时光”课程,并创造性设立了家委巡查、评价制度;当疫情突发时,家委会第一时间招募家长,作为学校防疫志愿力量投入街道的防疫“战”,又将此“时事”提供给学生转化为新的教育资源……用家委会成员的话说,他们“越来越感觉到自己就是学校的一员,已经与学校融为了一体”。家长从注重“成事”层面的“合作”走向情感、行动、目标的“合一”,这是家校合作的更高境界。

价值引领:重建“共学共荣”的合作观

无疑,促进学生成长是家校合作的核心价值,但对家长来说,这依然是一种外在于自己的合作观,并不足以唤醒他们的热情。如果家委会成员亦是如此,合作必将流于被动。

我校从终身教育理念出发,引领家委会成员从“共学互学·共长共荣”的视角对家校合作的意义更新认知。一是形成校本化的家校合作理念系统,文化浸润。学校以“遇见更好的自己”为合作追求,打造“绿色、互学、赋能”的诗意家庭、培育“融合发展型”家长队伍、涵养学生的“美好生活能力”,以此引导家长熟悉、融入学校系统,学习如何实现跨领域合作,并在实践中始终保持学习意识。二是依托“种子家长”的培养与辐射,多向植入。校级、年级、班级的家委会成员均通过自主应聘、学校考核的双向选择上岗,校长及其他行政领导以师徒结对、领衔专题阅读小组等方式培养有意愿、有潜力的“种子家长”,组建成“骨干家委”团队,“骨干家委”通过学校开发的“种子家长课程”“家长学校系列活动”等,对更多的家委会成员、家长进行辐射,扩大合作思想的“共振”效果。三是探索“合一”型评价,激励悦纳。经过多方探索,学校形成了“家校社合作评价指标”,从日常、节点两个维度尝试开发着眼于学生、教师、家长共建共荣的评价制度,例如学期初的“假日玩伴团”展评,学期末的“学习型家委”评选、“学习型家庭”表彰、“最佳班级成长导师团”评选,贯穿小学六年的“龙娃虎妞成长学院学历卡”共评等,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作用,让更多家长自愿加入家委会,让更多家委会成员懂合作、会合作、乐合作。

扩大开放:建设“全域融合”的合作场

学校本质上是一个开放系统,其开放度直接影响着家校合作的质量。遗憾的是,许多学校因为种种顾虑只给家长看“我想让你看到的”,只让家长做“我想让你配合的”。这样的合作是对融合、共情的背离,不免流于形式。

我校基于实践共同体理论,在家校合作中寻求最大开放度。一是扩大合作阵地。我校设立了校级家委会的办公机构——家校社合作中心,家委会随时可在此开展研讨、决策工作,让家委会融入学校的“管理场”,在学校真正拥有一席之地。二是开放合作领域。不论是学校的行政管理、课程教学、学生活动、后勤服务等校内领域,还是面向家庭、社区的校外领域,我们都与家委会一起开发共治、共建系列活动,共同激扬学校教育的优势、亮点,也共同直面学校发展的弱势、问题。三是开放合作心态,学校在项目研究、日常考核、重大事件中,坚持以问卷、座谈、沙龙等方式,在策划、实施、评价的全过程听取家委会的建议,并在年级、班级层面潜移默化地引领、渗透这种互学共创的“同盟军”意识,以最大的诚意让家委会成员在合作中感受到被尊重、被接纳、被肯定,从而赢得一支与学校同心同德、同频共振的家长队伍。

机制创新:开发“主动增能”的合作力

合作本身就意味着主体的平等性,如果学校把家委会视为可有可无的“锦上添花”,或者缺乏专业性的“简单配合”,合作就会体现为单向与低能。

我校通过合作机制创新,为家委会赋权增能。一是对家委会实施扁平化管理。学校管理团队定期集结三级家委会骨干,聚焦家校合作的整体或阶段性工作,进行共治研修。学期初的家委会工作规划交流会,学期末的家委会建设总结与展评活动,平时学校也依托“家校社合作中心”这一阵地,针对生成的问题、活动设想及关键事件进行专题性商讨与合作。在家委会内部,学校鼓励自治,给校级家委会配备了专用章,并给予一定的资金使用权,帮助他们建立健全秘书处、策划部、宣传部、后勤部等岗位建制,并与学校相对应的管理部门进行结对共建,鼓励他们自主研发“用章流程”、自主开发“每月家委会线上论坛”等,自主创新对年级、班级家委会的领导管理机制。同时,学校通过推行“级部管理制”“班级成长导师团制”,系统构建了“校级、年级、班级”三级联通,“家、校、社”三方联动的条块结合式管理及合作网络,有效提升了家委会的自组织能力。二是建构了“多力驱动,多环交融,多学赋能”的家校社合作模式,即学生、家长、教师、社会人士“多力驱动”,学校、家庭、社会资源“多环交融”,多主体在这样的家校社合作过程中互学共创,促成学校、家庭、社会生活的更新,并在整体设计和具体活动环节尽量清晰各自的分工、职责,明确责任人与合作者的关系,在这样的合作生态中强化家委会的主体意识、担当意识与创新意识。三是努力建设更为强大的家校合作支持体系。我校形成了五大合作主题、七类共学互学活动,建立了家校社合作的资源库、街道政府层面的合作制度等,力求让家委会在合作中有方向无桎梏、有格局无局限,从而充分发挥家委会自身的创造性思维、独特性能力,为家校共育主动赋能。

综上所述,在以“双减”为代表的变革潮流中,我们必须建设一支“学习型家委会”队伍,共寻生命意义的高度、共建生活世界的宽度、共探教育韧性的深度,与学校共情、共学、共行,从“合作”走向“合一”,共同创享生命成长的芬芳与美好。

(作者系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实验小学校长)

《中国教师报》2021年11月17日第10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