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未必会跟随月亮,但它一定会陪伴黑夜。带毽球队这些年,我与学生之间那些波澜不惊的故事,诉说着彼此陪伴、共同成长的故事。
2011年,机缘巧合我接触了毽球,一项结合了羽毛球的场地、排球的规则、足球的脚法的运动。在带队初期,我秉持严厉的训练风格,每次比赛都在场边全力指挥,如果学生没发挥出应有的水平,还会大声训斥他们。
第一批学生参加比赛的第四年,踏入了忙碌而紧张的初三。那一年的比赛我因事不能到现场,便委托同事带队。比赛结束后我接到同事的电话:“孩子们太厉害了,半决赛差点把第一名踢掉,最终获得了第三名。”
听到这一消息,我心中有说不出的激动。比赛后回到学校,学生说这是最好的毕业礼物。他们还向我吐露心声:“您有时真的太凶了,您不在场边我们反而发挥得更好。”
看来我的“用力过猛”已经适得其反。其实,4年相互陪伴练习毽球的日子,我和学生早已认可了彼此,比赛只是对训练成果的检验,为何不让学生独自面对呢?
随着学生专业水平的提高,毽球队除了每年参加市区级的比赛,还有了走出去的机会。2018年,中国学生毽球锦标赛在浙江嘉兴举办,我和队员们参加了那次比赛。
到达嘉兴已是中午,十三四岁的孩子第一次长时间离开父母,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半夜12点还在寝室喧闹。我敲了敲门,叮嘱他们早点休息。
第二天早上8点多,我和一部分学生先来到比赛场地。一会儿,耳边传来即将开始比赛的广播声,我连忙让学生叫其他队员起床。这一来一回耽误了时间,结果由于规定时间内未到达场地,球队的第一场比赛就这样败北了。我心中似乎有一团火在燃烧。这时,学生姗姗来迟,我原本想训斥他们,但看到他们满脸写着愧疚,我的语气也温和了许多。毕竟参加这么高级别的比赛,原本就是抱着学习的心态,成绩好坏不是最重要的。
学生主动承认错误,说不该凌晨3点才睡。此后的比赛,队员都能准时参加。
从嘉兴返回学校的路上,我问学生第一晚凌晨三点睡,后面几天都几点睡?他们也不藏着掖着:“第二天凌晨一点多睡的,后面几天困得不行,早早就睡了。”
从晚睡到按时休息,我何尝不是“揣着明白装糊涂”。这次我没有采取“用力过猛”的处理方式,而是让学生自己感受,我只是安静地陪伴他们。这样的陪伴,需要师生互相尊重,不需要居高临下说教;需要足够的耐心,不能急功近利;还需要一颗平常心,对与错,让学生慢慢体会。
日复一日的训练中,我陪伴学生的时间变得平常、平淡,如果没有我的缺席和学生的失误,我也不会认识到司空见惯的陪伴中蕴含着教师对每个生命的尊重。其实,那何尝不是学生陪伴我的教育生命成长呢?师生彼此成全,这或许才是教育的真实模样吧。
10年中我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学生,比赛获奖与否对我已不那么重要,陪伴学生的日子让我多了一份坦然,也多了一份对教育的尊重。
(作者单位系上海市南汇第四中学)
《中国教师报》2022年02月23日第9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