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谈写作

教育实践如何转化为专业写作

发布时间:2022-10-25 作者:本报记者 宋 鸽 来源:中国教师报

●访谈嘉宾

缪  徐  江苏省苏州高新区实验初级中学教育集团教师培训中心主任、正高级教师、化学特级教师,江苏省教科研先进教师,先后主持或作为主要核心成员参与10多项省、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

郭跃辉  广东省中山市教育教学研究室初中语文教研员、高级教师,主持中山市重点课题2项,广东省初中语文专项课题2项,著有《还原文本》。

——————————————

一位青年教师曾问江苏省苏州高新区实验初级中学特级教师缪徐:“我的工作满地鸡毛,您的工作井井有条,为什么?” 缪徐这样回复:“我和你一样,每天也会碰到一地鸡毛,我常常从鸡毛中挑选出一部分造型好、色泽亮的,然后去集市上买一根笔直的竹竿、一根红红的丝线,将选出的鸡毛做成一个鸡毛掸,再用鸡毛掸拂去心里的尘埃。”那位老师笑着说:“我懂了。”

教育是一门科学,需要求真;教育是一门艺术,需要求美。求真求美,要埋头拉车,更要抬头看路——看走过的路,看未来的路。看走过的路,就是总结、提炼、推广;看未来的路,就是观察、学习、借鉴。缪徐认为,教育写作就是一种最好的看路方式,轻视不得。

理解了写作的价值,真正想要走进写作也并非难事。广东省中山市教育教学研究室初中语文教研员郭跃辉说:“成功的路上并不拥挤,因为能坚持的人不多。”

一线教师最大的优势就是每天都能够拥有丰富的素材,当你觉得无事可写、无感而发的时候,记得回归课堂,分析课堂,在教学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那么在实际写作中,教师该怎样选材、整体架构、调整格式、训练“语感”、找到“手感”呢?让我们一起听听两位老师的建议。

最丰富的素材是自己的课堂

中国教师报:由于缺乏专门的学术训练,教师在进行专业论文写作时往往很难将实践经验上升为理性思考,一些教师选择放弃,一些教师转而进行随笔式写作。在您看来,不同的写作方式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影响有什么区别?不同文体之间的写作可以相互转换吗?

缪徐:在2011年至2019年间,我发表了160多篇随笔短文,40多篇教学论文。两种不同写作方式并行的感受是:随笔短文的写作随性、短小,能养心怡情,还能提高文字表达的准确性、流畅性和简练性;教学论文的写作理性、严谨,能总结教学得失,养成反思习惯,助推专业成长。

我个人可以在两种写作方式之间来回切换,且能实现两种写作的相互促进,但我所指导的青年教师就很难做到这一点。有一位青年教师,随笔写得自然流畅,但论文却写得磕磕绊绊、文理不通。这说明,随笔故事与教学论文之间可以相互转换,但作者必须熟悉不同文体的表述方式,同时必须有较强的文字切换意识和驾驭能力。

郭跃辉:教育随笔写作和教育故事写作也可以提升专业水平。李镇西老师就十分擅长教育随笔和故事写作,他的文章可读性强,在娓娓道来的叙述和由衷而发的感想中,我们能够感受到李镇西老师的教育水平。上完一节课,写写教学反思;读完一本书,写写读书笔记;听完一节课,写写听课收获。班主任还可以写写学生的故事、班级管理的思考等,这些不仅是专业论文的“素材”,也是重要的“教育成果”。

中国教师报:在许多教师看来,专业论文写作有着较为严格的“规范性”,需要理论清晰、逻辑缜密、格式工整,自己虽然有想法,但是感觉捋不清楚,也找不到理论支撑,不知道从何处下笔。在您看来,这些原因是阻碍教师进行专业论文写作的主要原因吗?

缪徐:这是一个主要原因,解决问题的对策是:掌握论文写作的格式规范(文题—作者姓名及单位—摘要—关键词—引文—正文—结语—参考文献);理顺想法之间的逻辑关系,从众多想法中梳理出有价值的想法,并对此进行适当归类;注意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有效对接,可以在学习理论的过程中联系实际,也可以在实践的过程中寻找理论依据。教师可以先从小文章入手,待功夫渐长之后,再去谋划大文章的写作。

另一个主要原因是教学的实践、反思、创新不够。一线教师专业论文的写作源头在于课堂教学实践,如果在教学中安于重复、得过且过、墨守成规,内心就没有写的激情。只有教学创新的火花持续燃放,论文创作的灵感才会长久不灭。

郭跃辉:我觉得这个问题要从两个层面分析:一是写作的缘起,二是写作的过程。教育写作的最大价值在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要有感而发,而不是“为写作而写作”,这就是写作的缘起。从这个角度讲,有敏锐发现问题的眼光,发现问题之后有解决问题的意愿和创新举措,是教师进行专业论文写作的重中之重。问题即选题,选题确定之后才能进入写作过程,才需要讲究写作的规范、理论的分析、严密的逻辑、工整的格式等。这些是可以通过自主学习、专题培训、论文研讨等实现的。

中国教师报: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或多或少都有些“个人心得”,这些心得中哪些可以成为专业论文写作素材?选取写作主题有没有技巧和方法?

缪徐:教育教学的个人心得,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感悟体会,也是论文写作的主要素材来源。但是心得林林总总,质量高低不一,心得成为素材必须有一个遴选过程。我从个人心得中遴选写作素材的标准是:新鲜,尽可能选最新的心得;适切,心得要与写作的主题高度契合;前瞻,心得要与最新的理念彼此照应。

选取写作主题有一定的技巧和方法,如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选取自己感触较深的主题,感触深才有话可说;选取自己能驾驭的主题,能驾驭才能控制好文章的结构。

一线教师选取写作主题的常见误区有:赶时髦(选热点话题,不管自己有没有实践,有没有感悟);切口大(选的主题过大,无法阐释到位);贴标签(选一个好看好听的题目,但文不符题)。建议一线教师选一个自己感触深的主题,找一个小的切口,这样有利于将具体做法或思想观念说清道明。

郭跃辉:写作主题来自于课堂。对于教师来说,最好、最丰富的素材就是自己的课堂,就是自己上过或听过的每一节课。基于这样的理念,我提炼出“八大课例模块写作主题”。分别是:“教材分析写作模块”“教学设计写作模块”“教学实录写作模块”“教学反思写作模块”“课标理念阐释类课例写作模块”“教学理论实践类课例写作模块”“教学方法运用类课例写作模块”“素养能力培养类课例写作模块”。

前四种我称之为“基础主题”,即按照教师从备课到上课再到课后反思的整个流程提炼而成。后四种我称之为“拓展主题”,即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落实课标的某个理念、运用某个教学理论或某种教学方法等,据此形成专业论文。

一线教师在选取写作主题时最常见的问题是“抛开课堂谈问题”“抛开课堂写经验”,许多教师进行的是“工作总结式”写作模式,即拟一个题目,从自己的教育教学生活中选择几条经验叠加在一起,每条经验举一个例子加以辅助,最后加“结语”。对此,我的解决办法就是回归课堂、分析课堂,在教学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以课例为基础的专业论文。

写文章不仅靠语感,“手感”也很重要

    中国教师报:教育专业论文要求作者围绕研究问题,把相关观点和材料按照一定的逻辑组织起来,使其言之有序、思之有理,如何才能把分散的实践经验结构化、理论化,您有怎样的经验?

缪徐:关于文章结构化的问题,可以从逻辑和篇幅两个方面阐释。从逻辑的角度看,小标题要围绕文章的题目展开,小标题与小标题之间不能有内涵上的交叉,彼此呈现出的是并列关系。从文章的篇幅看,引文、正文、结语三部分要结构合理,正文中每一部分的篇幅也不能差距过大。

至于如何将分散的经验结构化、理论化,我有三点想法:一是遴选经验,将有价值的经验从经验仓库中选出来;二是将有价值的经验分块归类,给每一块加一个概括性的标题(这是文章小标题的雏形);三是有针对性地寻找理论依据,用理论支撑自己的经验。

郭跃辉:文章的整体结构与构思,我称之为“建构框架”,形成“写作路线图”。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很多,解决问题的思路也很多,所以需要“思维聚焦”。一是在选题上聚焦一个点,例如进行教学反思,不要从目标、过程、学生、教态、教学基本功等进行面面俱到的分析,而要聚焦一个最值得探讨的点上;二是对选题进行切分,切分的方法有分类、分步、分段、分层等多种方法。例如我曾听某教师执教蒲松龄的《狼》,发现教师过于重视文言知识的讲解与训练,例如字词、句式、翻译等,没有关注文章的内容、手法与意蕴等,为此我将问题聚焦到“语文思维”上,并参考其他专家的结论,将“语文思维”切分为三点:文体思维、言语思维和文化思维,然后抓住教师上课的片段和我对课文的理解,分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也就是说,聚焦与切分是“建构框架”的重点。

中国教师报:语言表达也是教育专业论文写作的重要部分,过于繁复、华丽的语言并不适合专业写作,此外,您认为还有哪些不当的语言表达值得我们注意?如何有效训练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缪徐:论文写作中语言表达存在的问题还有:逻辑混乱、不够精准、文字晦涩、误把书面语当口头语等。

训练书面语言表达的有效方法有:多读,在阅读中培养书面表达的语感;多悟,细细品味好文章中语言表达的凝练、准确、形象、生动;多写,常敲键盘多动笔,即使不写教学论文,也要提醒自己写写随笔或札记。我认为,写文章靠的不仅是语感,“手感”也很重要。

郭跃辉:论文语言是一种专业语言,不当的语言表达就是在论文中掺入大量的生活语言和文学语言。我曾经提出过“论文语感”的问题,训练论文语感需要多读多练,多积累教育教学的概念和术语,多熟悉教育论文的表达方式。此前有位高中教师问过我这个问题,我给出的解决办法是:与学生一起早读,学生读语文或英语,教师读论文,坚持100天就可以具备“论文语感”。

中国教师报:专业论文一般要包含题目、作者简介、关键词、摘要等学术要素,对这些基本构成要素,您认为一线教师普遍能够掌握其用法吗?

缪徐:掌握上述学术要素的条目并不难,教师写作前只要拿一本正规的教育期刊做参考,很快就能达到目的。相比之下,教师比较难掌握的是关键词和摘要的写法。

关键词是为了便于检索论文而提供的3—5个词或词组。关键词可以从文章的题目中来,也可以从文章的小标题中来,还可以从具体的行文中来,如果文章中有一个词出现的频率较高,便可将其列为关键词。

摘要是一篇论文主要内容(观点)的呈现,篇幅一般在200字左右,读者读完摘要便知全文精华。初学写作的教师不明白摘要的内涵和写作诀窍,时常将文章的引言作为摘要。要解决这一类问题,必须在文字的概括和提炼能力上下功夫——先从一段文字做起,然后再推及整篇文章的概括和提炼。

郭跃辉:论文写作的第一步是模仿。不会拟题,可以不看正文,专门学习期刊目录,总结好标题的结构与写法;不会写摘要,就要专门学习模仿已发表论文的摘要,对优秀的摘要进行结构化分析。同理,不会写注释和参考文献,也要有意识地学习核心期刊上的优秀论文。我觉得这些格式问题不需要培训,完全可以通过自学解决。

“写霸”都是勤奋炼成的

中国教师报:写作还有一个过程,就是修改。您通常是怎样修改文章的,修改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缪徐:文章的修改次数视情况而定,正常情况下要修改3—5次,如果遇到编辑部的退修稿,修改的次数还会更多。

文章修改要抓住重点,同时也要注意细节。文章修改的重点有:题目或小标题是否新颖简洁;文章立意、理念是否符合当下教学改革要求,体现核心素养的教学导向;结构是否完整严谨;素材能不能佐证观点。文章修改的细节有:格式是否规范,行文是否通顺,有无错别字。如果有可能,也可以汲取旁观者的智慧。

郭跃辉:写完论文进行修改,最多只能发现错别字和病句,自主修改的效果不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组织了一些教师开展“论文研磨”活动。具体操作方法是:根据文体要求完成论文后,成员按照学科或学段组成“五人小组”,每个月抽半天时间进行集体研讨,每个人都要针对他人论文提出修改意见,包括选题、立意、论证、结构、字句、格式等。而后,作者根据他人的意见修改自己的论文,再进行投稿。为了确保修改的质量,我们还制作了《教研论文修改与评价量表》。

中国教师报:在写作道路上,他人的指导占怎样的地位?两位老师除了日常工作之外,还主持课题研究、出版著作、发表文章,您是怎样有效利用时间的?

缪徐:他人指导在写作中有作用,但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写作兴趣的激发、写作意识的提高以及摸索时间的缩短等方面,不能占主体地位。我以为,一线教师写作能力的提升主要还是靠自己,靠自己的学习、借鉴、历练、坚持。一线教师群体中,没有天生的“写霸”,几乎所有的“写霸”都是由勤奋炼成的。

时间的有效利用,无非靠两个字:“巧”和“挤”。所谓“巧”,就是将自己的教学工作和研究、写作巧妙结合起来,做到“教—研—写”一体化。所谓“挤”,就是合理安排自己的业余时间,适当控制节假日的“休闲度”,让阅读、思考、写作走进自己的假日生活。

郭跃辉:他人的专业指导很重要,例如本学科的专家、期刊的编辑等,但不能代替自己的学习与研究。我曾经提出过“最好的培训是自我学习”的观点,自己进行专业阅读,自己发现问题、总结经验,自己查找文献资料,模仿优秀论文进行写作,这是提升论文写作水平的最主要途径。至于时间安排与利用,我坚持的理念是“时间不是挤出来的,而是统筹出来的”,只要对工作和业余时间进行统筹安排,会有很多时间进行专业学习。例如我一般是工作日晚上抽一个小时进行专业阅读,周末抽一些时间进行随笔写作,平时工作或假期有整块的时间,就用来写论文。

中国教师报:两位老师在专业写作过程中,曾经遇到过哪些困境,又是怎样克服的?

缪徐:在专业写作过程中,我也曾遇到无感可发、无文可写的困境。这时,我主要做以下几件事:回眸近一段时间的教学,检索、汇总零散的教学心得;阅读专业期刊,从期刊的阅读中开脑洞、觅灵感;开展教学创新,从实践中探寻写作源泉。用好上述三招,枯竭的“文思”会从大脑中涌现出来。

既然选择了当教师,就应该学会写作;既然选择了写作,便只顾风雨兼程。因为所有的写作人都坚信——阳光总在风雨后。

郭跃辉:写作的要义在于坚持,偶发式、应景式、心血来潮式的写作都不能真正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我每年坚持写30万字的教育随笔,坚持写20篇专业论文,坚持读50本专业著作,历时10年才感觉自己在专业上有所提升。写作遇到的最大困境只有一个:难以坚持,突破困境的方法没有别的,只有让坚持成为习惯,做一个“笨拙的长期主义者”。

《中国教师报》2022年10月26日第8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