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中有丰富的家国情怀教育元素——山水诗中的家国之情,边塞诗中的报国之志,咏物诗中的爱国精神,节日诗中的文化习俗。小学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在经典诗词中品味中华诗词的绝美隽永,在古诗词的浸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山水诗中吟咏爱国之情。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导读页上写道:“祖国,我爱你,我爱你每一寸土地,我爱你壮美的山河。”对于小学生来说,爱国,首先就是知道自己的家在中国;爱自己、父母的出生地。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选编的古诗词中不乏描写自然风景的诗词。从“江南可采莲”的江南水乡到“大漠孤烟直”的塞北风光,诗词中的山川河流、花草树木、炊烟渔火,构成了江山如画的大美中国。在山水诗教学中,“朗诵生情,以读促悟”是学生体会诗的内容和情感、点燃爱国之情最好的方法。学生通过反复诵读、配乐朗读、想象画面诵读,读出诗的节奏、韵律,体会诗句的优美,心中升起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例如,学习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学生朗读时突出关键字,把“丽”“香”读得饱满响亮,似乎看到了江山的美丽,闻到了花草的芳香。
咏物诗中言志向。家国情怀蕴含着爱国精神,民族品格。“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的导读语。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吟千古佳句,诵万代风骨”,借助诗词涵养学生的民族气节。李贺的《马诗》描述的大漠燕山,平沙万里,纵是荒凉萧条,马儿依然希望驰骋疆场,这是诗人的报国之志;于谦的《石灰吟》中千锤万击,烈火焚烧,即使粉身碎骨,石灰依然保持纯白之色,这是诗人的清白品格;郑燮的《竹石》中咬定青山,扎根破岩,任凭风吹雨打,青竹也毫不屈服,这是诗人的顽强执着。这三首托物言志诗寄托着诗人的情怀和志向,既是诗人的品格也是中华儿女的内在品格。
在古诗《竹石》教学中,教师先以“音乐渲染,引起情感共鸣”。例如,听“经典咏流传”《竹石》那激荡的旋律,动人地解读“一节节一段段,任风吹任雪漫,傲骨深藏屹立山峦”。再以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的故事激励学生“学以致用”:习爷爷很喜欢这首《竹石》,当年在梁家河插队的时候,就改编过诗的前两句——“深入基层不放松,立根原在群众中”。请学生也进行改编——“努力学习不放松,扎根原在陋室中”,让学生在学“诗”、改编“诗”的过程中,实现从认知理解到情感体验再到行为塑造的价值认同与品质建构,让优秀品格和民族精神在学生的身上刻下印记。
人物诗中细述英雄故事。英雄人物是一个民族的名片,有强烈的榜样作用。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朱贻庭在《伦理学大辞典》中说:英雄主义是指为完成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任务而表现出来的英勇、坚强、首创和自我牺牲的精神和行为。小学生的生命成长需要“英雄”来照亮,让诗词中的历史人物成为孩子心中崇敬的英雄形象,让英雄之光闪耀在孩子的星空,吸引他们、引领他们、塑造他们。
王昌龄《出塞》一诗“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中英勇善战、镇守边关的大将军李广;李清照《夏日绝句》用“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表达诗人对项羽不愿苟且偷生的赞誉。毛泽东的《七律·长征》《菩萨蛮·大柏地》描绘了红军的英雄形象,“青史留名多俊杰”,这些饱含深情的诗词和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动力。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文包诗,讲故事”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查找历史人物的事迹了解英雄,低中年级学生可以“学讲英雄的故事”,高年级学生可以“写英雄故事读后感”。“天下艰难际,时势造英雄”,还可以引导学生从诗中的英雄联想到新时代的英雄、身边的英雄。
爱国诗中启童蒙。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选取了王昌龄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杜甫的《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王翰的《凉州词》这些直接抒发诗人爱国情怀的爱国诗篇。“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蕴含着诗人抗击外侮、忠勇报国的情怀;“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则是杜甫听到唐朝军队收复失地后的喜极而泣。
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采取“对比阅读”的教学方式。例如将《题临安邸》和《示儿》这两首诗放在一起教学。两首诗的作者陆游、林升都生活在宋朝,内容也有一定的关联。根据时代背景的先后顺序,教师可以先教林升的《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让学生借助插图想象西湖的美丽景色,再借助资料了解北宋灭亡、南宋权贵醉生梦死偏安的现实。至此再学习《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加深对诗人陆游“极度渴望国家统一”爱国情怀的理解,让学生受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民族大任担当的启蒙教育。
风雅颂赋比兴,诗词曲歌吟咏,诉不尽千年历史,倾不完百味人生。经典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家国情怀教育资源,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从不同侧面挖掘诗词中的家国情怀教育元素,以有效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祖国之爱,深植文化根脉,培养新时代的中国好少年。
(作者单位系河南省漯河市漯河小学)
《中国教师报》2022年10月26日第7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