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确定基础教育课堂教学要以核心素养为本。而落实核心素养不能靠灌输和听讲培养。再高明的讲授者都讲不出学生的核心素养,再优秀的导师也“导”不出学生的关键能力。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一万次的灌输,不如一次真正的唤醒。因此,教育要打破独白式的单向教学的“替学”状态,要走向双向互动、多向对话的“扶学”状态。
以“先扶后放”为课堂逻辑
在苏格拉底“产婆术”的教育思想中,学习者才是真正的学习主体,教师要做学习的“帮扶者”。学校在近年来的实践中,一直倡导通过教师的“扶学”促进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扶学”在课堂教学的不同阶段,呈现的样态也不同。“扶学课堂”倡导“先扶后放”。课堂上教师通过设计情境引出问题,其实是第一次“扶”,引入新问题后让学生自己学,是第一次“放”;学生自己学习后要展示,展示过程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就是第二次“扶”,之后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第二次“放”。一节课需要“扶—放—扶”的多个循环,凡是师生一起参与的状态为“扶”,学生独自思考或解决问题时是“放”,最终实现认知的螺旋式上升。通常一节课起点是“扶”,即教师设计情境开启新课,终点一般是“放”,即学习后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如果打开更大的视野,很多时候前一节课是“扶”,后一节课就是“放”;如果再放大视野,基础教育阶段称之为“扶”,上大学是“小放”,将来走向社会就是“大放”。由此可见,“先扶后放”不仅是课堂的组织逻辑,也是一个人的成长逻辑。
在倡导个性化教学的今天,课堂教学依然需要基本的规范。结合扶学理念,学校在实践中确立了扶学课堂教学范式,即“五厚四放三式”。
以“五厚”筑牢学习根基
一是厚植学习情感。扶学课堂注重厚植学习情感,这不仅是正确价值观的引领,还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教师带着课程育人的思维挖掘每一堂课的课程思政元素。比如,教师在讲授数学《勾股定理》一课时,不仅要让学生认识知识规律,还要让学生感受中国古代数学家的智慧;在讲授苏轼《赤壁赋》一课时,不仅要欣赏作者文辞的华美,还要学习苏轼豪放旷达的性格。
二是厚植学科思想。学科思想是对某个学科性质、特征、基本规律的高度概括和升华。比如,数学学科中的转换思想、变式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化学学科中的守衡思想、动态平衡思想、量变质变思想等。在教学中,教师要借助智慧厘清每个学科的学科思想,并在教学实践中适时渗透。学科思想往往是跨越学科篇章的,学生一旦掌握了每门学科所蕴含的学科独特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方法,就不会遗忘,并在他们终身发展中发挥作用。
三是厚植知识体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知识体系结构化,把一些零碎的、分散的、相对独立的知识概念或观点加以整合,使之成为具有联系的系统。这样不仅有利于记忆,还有利于理解,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有一节课自成体系的思想,避免传输给学生一堆知识碎片,又要厘清本节课各个知识点在大单元中的位置、作用以及与其他知识的关系。以统编普通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为例,该单元选取了两晋至明代的六篇古代散文名作,其中《陈情表》《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为教读课文,《项脊轩志》《种树郭橐驼传》《石钟山记》为自读课文。六篇古代散文名作或以情见长,情真意切;或以理取胜,理趣盎然;体裁不一,风格各异。教学设计思路由单篇设计到单元整体设计,教师都抓住了探究传统文化观念在当今社会的价值这条主线,落实“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一学科核心素养。比如,感悟《陈情表》的核心思想“孝”,教师借助文本引导学生感恩父母,报效祖国;《种树郭橐驼传》以人为本的“养人术”,教师借助文本拓展到如今我国的“富民政策”“精准扶贫”等民生政策。
四是厚植知识纵深。课堂教学要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对所学知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不仅要明晰结论,还要清楚其中的道理和来龙去脉。课堂要有足够的拓展、延伸,要有理论提升,也要有实际的拓展应用,不能为了赶进度而做“夹生饭”。比如,地理课中关于大气运动,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等说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教材明确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有压力梯度是因为空气密度不同,而造成空气密度不同的根本原因又是空气的冷热。至此,学生便抓住了大气流动的根本原因,很容易理解正常的大气环流,理解海陆风、城市风、山谷风、季节风以及家里的过堂风等问题。
五是厚植学科方法。每个学科都有一些具体问题的处理方法,掌握了一种方法就可以解决一类问题,不仅可以掌握知识,也可以形成能力。比如,数学中函数解析式、解基本不等式、求各类函数值域、利用三角函数求各类最值等,都有常规解决问题方法,但也可指导学生把某个数学式看成一个新的未知数,即换元法,利用换元法能将这类数学题轻松掌握。
总之,在教学中师生要充分做到“五厚”,这是下一步学生学习能真正“放得开”的重要基础。
以“四扶、三式”打通学习结点
高质量的课堂不仅要在设计上做到“五厚”,还要在具体的教学中实施恰切的“扶”,即教师不是把知识硬塞给学生,而是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给予帮扶。我们在实践中梳理出四个具体的“扶”点。
第一个“扶”点:从认知肤浅到高屋建瓴。学生在讨论展示中有时候始终跳不出既有的认知局限,无法升华,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及时介入,给予帮扶、点拨。第二个“扶”点:从一筹莫展到拨云见日。容易得到的东西往往印象不深,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次碰壁、百思不得其解时,老师的点拨会让学生茅塞顿开,有拨云见日之感。第三个“扶”点:从迷途渐远到柳暗花明。学生的错误很多时候不宜过早提醒,当他们走到错误的尽头,就离真相更近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错误,让其自省自悟。第四个“扶”点:从旗鼓相当到指点江山。理越辩越清,当学生在辩论中旗鼓相当,都自信满满时,老师恰当指出漏洞,会让学生顿悟,会让学生铭刻在心。
老师讲清知识并不难,但什么时候讲、怎么讲,如何讲到学生的需要处,这才是体现其水平的关键。适切的“扶”既是教师的能力,也是一种高超的教学艺术。我们总结了扶学“三式”。第一式:踮踮脚。教师设计的学习任务,提出的思考问题,一定是让学生踮踮脚才能够得着的问题,否则问题就可能是无效问题。第二式:搭台阶。学生遇到完不成的学习任务、解答不出来的问题,老师才去“扶”。“扶”不是给方案、给结果,而是为学生搭台阶,让学生自己爬上去解决问题,这才是学生主体地位的真正体现。第三式:找帮手。搭台阶学生也上不去,这时老师的“扶”也不是直接介入,而是善于借力,让其他学生帮助,让更多同学参与实验、讨论等,也就是把学生作为重要的学习资源加以利用、开发。
“扶学”形象地描述了好课堂应有的样态。“五厚四扶三式”扶学课堂范式为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落地明确了方向,设计了具体的路线图。“五厚”抓住了学科核心素养,让教师实现深度备课,让学生实现深度学习,超越知识,同时观照学习规律和学科本质。“四扶、三式”让教师踏准课堂的节拍,抓住了课堂提升能力、建构素养的关键节点;“四扶、三式”让学生思维有深度,思想有高度,活动有梯度。当课堂展现这样“扶学”样态时,学生一定可以充分彰显主体地位。
(作者系吉林省长春市第八中学校长)
《中国教师报》2022年12月21日第6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