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教学反思

《陈情表》虚实艺术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2-12-22 作者:褚春红 来源:中国教师报

晋代名士李密的《陈情表》是中国古代散文名篇,历代名家对此文都评价颇高。李密在《陈情表》中实中有虚、虚实结合,对虚的描写、叙事、渲染恰到好处,真情、真性、真境栩栩如生。

陈情目的的虚与实。李密少时有才辩,时人把他比作孔子的学生子游、子夏。按照儒家“学而优则仕”的人生规划和他在蜀汉做过官的经历来看,他应该怀有出仕之愿望。但面对晋武帝的征召,李密为什么“辞不就职”呢?李密并不是不想做官,而是不想此时做官。李密说自己“辞不就职”的原因是“乌鸟私情,愿乞终养”。那怎样陈述才能使“乌鸟私情,愿乞终养”成为冠冕堂皇的理由,同时也能悄然遮掩自己拒绝出仕的真实目的呢?我们来看一下李密是如何陈述,从而由虚向实的。

一是精心组织篇章结构。首段极述身世的辛酸凄惨及母孙相依为命、不能废远的境况。落笔即酸楚,基调已奠定,氛围亦造好,为下文目的的提出做好了铺垫。二段尽情渲染自己进退两难的狼狈处境,既博得了同情,又拉近了与武帝的心理距离。三段委婉陈述自己在家尽孝符合国家政策。四段面对忠孝不能两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先尽孝后尽忠。这个方案表面看起来好像也没有直接拒绝武帝出仕做官的要求。至此,经过前面的层层铺设,步步为营,“乌鸟私情,愿乞终养”的目的已是呼之欲出,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二是运用逻辑关联各句,使句与句之间蕴含强大的逻辑力量,让人无可辩驳。比如,在写进退两难的矛盾时,先写“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又写朝廷催促甚急,“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但“刘病日笃”,使他不能成行。所以,他处在“欲奉诏奔驰”与“欲苟顺私情”的“进退”之间,状况“实为狼狈”。前后句之间强大的逻辑关系,增强了叙事、说理、陈情的真实性与准确性,不得不让人相信一切所言都是事实。此外,语言表达极为严谨,第三段运用“伏惟”“且”“但”等词,使层次清晰,脉络分明,而且层层递进。

三是精心选择安排句式。语言以四字句为主,骈散并用。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自然通畅。阅读时无障碍,给人一气呵成之感。长短句错杂,参差错落的句式,在排比、对偶整齐和谐的节奏中又增加了流转自如的轻快。音节、语气上的时缓时急、疏密有致,也带动了情绪上的起伏变化,处在同一节奏上的读者与作者就同频共振起来。

李密形象的虚与实。李密是蜀汉旧臣,也是魏晋名士,在当地以“孝谨”闻名、以公直方正著称,是有风骨、有操守且有影响力的士大夫。拒绝新朝两次征召,难免有让武帝认为李密有为前朝守节之志的嫌疑。在阴险多疑且握有生杀予夺大权的皇帝面前,李密如何保全自己呢?那就是在《陈情表》中塑造一个让武帝放心的李密形象。

李密在《陈情表》中是一个战战兢兢、卑躬屈膝、谨小慎微的亡国贱俘之形象。当然,现实中的李密可不是这样的自轻自贱。为什么现实中的李密与《陈情表》中的李密形象大相径庭呢?我们只能说,《陈情表》是李密的精心之作,构思缜密,用语考究,字斟句酌。他将虚写运用得炉火纯青,出神入化,以致貌似真情、真性、真境呈现,他用浮华虚夸的靓词丽句包裹起了那颗刚强不屈的灵魂,骗过武帝。

总之,李密充分运用虚写,在事实的基础上,将自己的凄苦之状、窘迫之境、可怜之情、哀求之意、效忠之思描述、铺排、渲染得淋漓尽致,从而博得了武帝的同情与信任。之后,武帝“停诏,允其不仕”,而且“嘉其诚款,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华阳国志·后贤传》)。也就是说,李密的一篇《陈情表》不仅免除了外出做官之苦,达到了在家奉养祖母之目的,而且还有意外收获——喜获丫鬟两枚及地方政府的供给来赡养祖母。从这点来说,李密的胜利就是文字的胜利、文学的胜利。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青州实验中学)

《中国教师报》2022年12月21日第7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