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这所学校的陶艺课程是特色,那所学校的扎染课程是特色,还有篮球、足球特色校等。当然,能够持续进行且形成本校鲜明印记、积极向上的课程都可以成为学校的特色,但是这样的特色未免太片面,参与的师生人数往往也较少。
工作的第九个年头,我来到了郑州市创新实验学校。这所学校里的好多事让我重新思考学校的办学特色:特色究竟是什么?一线教师和学校的特色发展又有怎样的关系?
我第一天上班,汪秀校长讲道,创新实验学校的办学理念是“顺天至性,人在中央”。一张图片吸引了我,一个爬上篮球架的学生和一群围观者。一般情况下,教师见到此场景的第一反应会比较紧张:“你为什么上去,太危险了,赶紧下来!”但当天师生的对话是这样的——“你是怎么爬上去的”“我是脚踩着这里、那里,一步步上来的”“上去要干什么呀”“他们起哄我不敢上,我才上来的”“这个结构你觉得安全吗”“数学课上学过三角形结构最稳固,我想我现在是安全的”“如果可以的话,你下来,我们一起研究一下这个篮球架怎么样”……就这样,一次“事故”转化为一节拓展实践课。
在和同事的交流中,我得知学校的校名是由9名一年级学生题写的,这其中也充满了曲折的故事。
校名如何设计题写是经过会议征集的,教师提出许多方案,最后决定采纳一位教师的建议,让学生来题写校名。校长表示,让学生来写更能体现学校的理念:让孩子站在中央。即使书写不美观也完全可以理解,这不是比赛,不需要十全十美。
经过几轮征集,9个铜字镶嵌在了校门口,作者的名字也分别用小楷记录在铜字下面。题写校名这件小事背后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将学校、班级、教师、学生、家长联动起来,让学生感受“学校就是我的家,我有权利有义务将它变得更好”,这种认同感是千金难买的。
创新实验学校会提供各种各样的培训机会,教师自愿参与。来到这里之后,我几乎每周都会参加培训,管理、教学、幼小衔接、安全事故应急处理……各种类型都有。这仿佛给我打开了一扇扇看世界的门,听得多了,看得多了,人生的厚度随之增加,看问题也有了更多角度。
学校有一项规定,每月上交两篇文章,文体不限,名曰“半月谈”。“半月谈”是一个让教师既爱又恨的“作业”。一开始我对它的态度和许多年轻教师一样:太麻烦了。可这正是一个反思、沉淀、输出的过程。教师的工作日复一日,看似枯燥,但这点滴记录将平凡的日子变得生动有趣。这也是教师的一个缓慢成长过程,只是呈现出的结果不那么明显。坚持下来的教师“痛并快乐着”:有位教师积累了数十万字的教育素材,成为宝贵的资料库;有位教师记录一位特殊学生,形成了一本20万字的小书;还有教师的教育叙事频频发表;有位刚工作两年的年轻教师去全国各地开展培训,站到千人会场的讲台上分享教育故事;学校将每位教师的“半月谈”结集成册,多年后回首,自己是何等“富有”。
经历了这些事之后,我的思考也逐渐清晰,一所学校的特色不能只局限于一两门课程,而应该是内化于心的价值认同感,“让人站在中央”,让师生被看见、被认可,这种能量是巨大的,这就是学校的特色。
这也印证了学校办学特色的定义:一所学校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形成的统一的理念、文化、价值观念、育人导向等。它面向的是全体师生,受益的不仅是全体师生,还有家长及社会。
(作者系河南省郑州市创新实验学校金桂街校区副校长)
《中国教师报》2022年12月21日第10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