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对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杨溪铺镇青龙泉学校教师赵文丽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
这一天是她的“爱心妈妈日”,她会深度参与到“女儿”小文的一日生活里。“妈妈外出打工不在身边,但我并不缺少母爱。”小文仰着头一脸幸福地说道。
小文刚入学时,作为班主任的赵文丽看着坐在轮椅上的小文,由年迈的爷爷奶奶抱着楼上楼下地跑,心里很不是滋味:“从那一刻起,我决定为她做点什么。”
郧阳区每年有大批农民外出务工,致使3000多名儿童留守在家,再加上体弱生、单亲生、心理疾患生等特殊群体,这是一个不能被忽视的群体。基于此,郧阳区教育局实施特殊群体学生关爱工程,努力让这些孩子“学业有教、安全有保、亲情有护、生活有帮、困难有助”,而“爱心妈妈日”正是关爱工程的其中一项内容。
“为特殊孩子提供适宜的个性化教育,坚持不抛弃、不放弃,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成长。”郧阳区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张辉说。
师爱普洒,5034名专任教师当上了“爱心爸妈”
2021年9月投入使用的杨溪铺镇青龙泉学校,是一所服务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的学校,单亲生、留守儿童、脱贫户学生占比大。五年级(3)班学生小柯就是留守儿童之一,因缺少亲情陪伴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自主性不高。
“小柯的成长不是个例,而是代表一个群体,当家庭教育存在缺失,学校如何补上这一课,这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面对庞大的特殊群体学生,青龙泉学校校长田植林一上任就记挂着他们的成长。
为此,杨溪铺镇中心学校和青龙泉学校启动两级联动帮扶机制,中心学校干部方舟发和青龙泉学校教师郑三银成了小柯的“爱心爸爸”和“爱心妈妈”。在“爱心爸妈”的关爱下,小柯逐渐对学习产生了兴趣。
为了弥补特殊群体学生亲情的缺失,郧阳区实行党组成员包片区、机关干部包乡镇、中心学校校长包辖区、校长包学校、班主任包班级、教师包学生的六级包保责任制。其中,教师包保学生除了关注学习,还要努力给孩子家庭般的温暖,全力呵护孩子健康。
“‘爱心爸妈’从心理疏导、学习引导、生活帮助、亲情关怀等方面加强特殊群体学生的关爱,既做思想道路的引路人,又做孩子学习进步的引导者、生活的呵护者。”郧阳区教育局基教股负责人刘东才说。
每个周末,郧阳区城关镇第三完全小学教师程士刚既忙碌又充实。这天,他会带领一群特殊学生去游乐场玩耍、去户外远足……在孩子眼里,他不仅是数学老师,还是他们的临时“爸爸”,用日复一日的陪伴和关爱伴随着他们成长。
为了实现对特殊群体学生的关爱,城关镇第三完全小学采用“5+2”全程监管机制,每周末都会安排一名值周领导负责策划特殊群体学生的周末生活,6名辅导教师全程陪伴并带领学生在校园、公园里玩耍、嬉戏,让孩子度过一个愉快的周末。此外,学校还开展了“一带三”帮扶,即1名教师带领3名留守儿童的师生帮带活动,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
区域和学校对教师关爱特殊群体学生提供了“规定动作”,教师并没有把这项工作当作一个难题、一项任务,而是转化为融在骨子里没有怨言的真挚付出。
作为“爱心妈妈”,赵文丽还给小文设计了日、周、月、学期、年的关爱计划。“奶奶,奶奶,开门。”只闻其声未见其人的小文奶奶开心地打开了门,“爱心妈妈日”赵文丽一进小文家就开始忙活,辅导学习、修剪指甲。离开的时候,赵文丽会把几乎与自己一样高的小文抱到床上,“谢谢妈妈。”小文不太流利的表达常常让赵文丽热泪盈眶。
郧阳区教育局工会办、关工委主任张少飞也是一位“爱心妈妈”,在她眼里,“女儿”王泽煊是一个勇敢、懂得感恩的孩子。“爱是相互传递的,我们在力所能及给他们提供一些帮助,他们的成长、表现也给我们带来惊喜和欣慰。”
为了让更多学生得到温暖,田植林还邀请区妇联组织爱心人士进校开展“爱心妈妈”结对帮扶活动,广泛发动社会爱心人士关注特殊群体学生,建立校内与校外、教育系统与社会力量相结合的爱心帮扶体系。
郧阳区妇联也积极联合团区委、民政局等部门联合制订关爱特殊群体学生活动方案,通过线上线下公开招募“爱心妈妈”,建立“爱心妈妈”数据库,如今数据库里有“爱心妈妈”550余人,他们中有公务员、企业家、社会爱心人士等。
“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我们会对来自各行各业的‘爱心妈妈’开展系统培训,倡导‘爱心妈妈’做到‘五个一’关爱行动,即满足一个‘微心愿’、指导孩子写一封家书、每月开展一次家访、每半年开展一次与孩子面对面的陪护互动、每年开展一次特殊的问候。”“爱心妈妈”、郧阳区妇联主席杨蕊最了解这些孩子需要什么。
“一对一、多对一,5034位专任教师架起特殊群体学生‘关爱网’,从学校到社会、从教师个体到各部门人员的协同,建起关爱特殊群体学生的‘保障网’。”张辉说,“‘爱心爸妈’已成为郧阳区一道亮丽的风景。”
架起“连心桥”,238所学校设置了700多个“心语箱”
“我收到校长的回信了,信中他鼓励我要好好读书,要听爷爷奶奶的话。”就读于郧阳区梅铺镇九年一贯制学校六年级学生王文博收到校长耿换玉的回信后高兴地说。
梅铺镇九年一贯制学校现有学生1019名,其中有200余名留守儿童。为鼓励学生把平时不敢说、不愿说、无处说的话倾诉出来,学校专门设立了5个“心语箱”,各年级办公室和校长定期打开信箱进行专门回复。
不仅如此,班主任董娜娜还在自己班里专门设立了“心语箱”,谁有烦恼、疑问、困难都可以写下来投入信箱。董娜娜会在每周五取信,并利用中午休息和下班后的时间与学生谈心。
“‘心语箱’让老师看到了学生的心声,找到了优化管理的方法,对学生管理由原来的‘统一配餐’逐步变为‘点单送餐’。”耿换玉感慨地说道。
这不是梅铺镇九年一贯制学校的独家设计。基于留守儿童多、亲子互动少、家校沟通难的实际情况,郧阳区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等了解到学生希望有一个敞开心扉、表达心声的载体。为此,郧阳区教育局以“心语箱”为载体,广泛开展“我想对你说”系列活动,畅通情感倾诉渠道。
为了让学生敢于把自己的烦恼投进“心语箱”,青龙泉学校还与教师签订了“保密协议”,不管收到什么内容的信都要切身为孩子考虑,不能把孩子的烦恼私下传播或公开讨论。
“闫老师,感谢您给孩子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全身心的帮助,上学期孩子学习成绩有了很大提升……”城关镇第三完全小学六年级(6)班学生沈先慧爸爸在电话里激动地说。
原来,刚转入新学校的沈先慧把写有自己苦恼的信投到了学校的“心语箱”。“亲爱的老师,我很想好好学习,但是我总管不住自己……”班主任闫谨收到学校转过来的信后,便和同事商量给沈先慧制订了“健康成长(学习)计划”。经过一个学期的重点关注和辅导,沈先慧的成绩有了明显进步。
“‘心语箱’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所盼,由原来的‘我教你学’逐步变为‘教学相长’。”闫谨说。
思源学校在大门口、教学楼等醒目位置设置了4个“心语箱”,就课堂教学、食堂管理、家校育人、师德师风等工作,采取书面投放和当面建议相结合的方式收集家长意见。同时,学校指定工会负责人定期打开“心语箱”,建立台账,召开落实意见专题会,并以书面形式回复落实情况和工作进展。
“‘心语箱’的设置帮助学校发现不足、优化管理、改进工作、提升发展,切实做到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促进教育治理体系升级。”张辉说,“孩子的成长需要学校的精心培育、家庭的精准配合、社会的关心关爱,只有三方携手才能绘就教育最大‘同心圆’。”
据了解,郧阳区238所学校设置“心语箱”700多个,3年来收到3800多封来信。对每一封来信,各校校长都认真阅读,整理归类,及时给予回复,让每封来信都有回音。
通过“心语箱”倾听“烦心事”、找出“揪心事”、挖掘“难心事”、收集“关心事”、分享“暖心事”,“心语箱”打开了区域教育发展的“一扇窗”。
整体部署,3824名留守儿童抬升区域教育“底盘”
小彬(化名)就读于思源学校六年级(1)班,他少言寡语,上课时总是趴在桌子上走神,每当教师问他为什么不听讲、不做作业时,他眼含泪水地说:“我学不会。”“那你最喜欢做什么呢?”“我最大的快乐是找小伙伴玩儿。”
是啊,能有伙伴玩儿,对小彬来说就是最大的快乐。身有残疾的小彬一年到头也见不到外出打工的父母,上了年纪的爷爷奶奶也不是最佳玩伴。得知情况后班主任汪凡决定:周一至周五每天安排4名学生课间陪他说说话、做些小游戏;周末则协调居住在附近的学生有空多陪陪他。
汪凡的举动是郧阳区关爱留守儿童的一个缩影。郧阳区鼓励各学校结合实际情况,学有余力的学生与留守儿童开展“N+1”结对帮扶,让他们在生活、学习上互帮互助,成为知心朋友。
据统计,郧阳区现有在校留守儿童3824人。为了弥补留守儿童的情感缺失,郧阳区教育局出台了关爱留守儿童“十个一”制度,要求各校摸清留守儿童底数,根据实际情况做到“十个一”,即建设一个“亲情暖心驿站”、定时或不定时组织学生拨打一次亲情电话、写一封亲情书信、写一篇内心感言、过一次集体生日、举办一次同学互助交流、定时或不定时组织教师开展一次师生谈心、进行一次话家常餐叙、开展一次感恩教育、进行一次家访,让留守儿童“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达到“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教育效果。
“以后有困难可以随时给我打电话。”郧阳区教育局党组成员、区政府教育督导室副主任督学徐虹对结对帮扶的学生徐静静诚恳地说。今年3月8日,郧阳区教育局组织24名工作人员、爱心人士来到杨溪铺镇青龙泉学校,为24名留守儿童送去书包、书籍、衣服等,为他们实现“微心愿”。
“对正常孩子来说很小的一件事,在他们那可能都是天大的事。”徐虹说,“我们力所能及帮他们完成‘微心愿’,调高他们生活的温度。”
程士刚还记得,在一次家访时,他发现学生小李的篮球破得不像样子,就要买一个篮球送给他。小李眼中闪过一丝欣喜,但还是婉言谢绝了。“孩子的那种懂事,让人心疼。”程士刚最后还是买了一个新篮球送给了小李。
为了给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生活、学习环境,各学校可谓“绞尽脑汁”。
郧阳区实验中学成立了留守学生关爱团队,班主任担任留守学生“代理家长”,负责留守学生平时的生活、学习,定期组织家访;包联教师担任“爱心爸妈”,负责对留守学生进行陪护;宿管教师组成生活指导团队,负责留守学生的生活起居;专业心理辅导教师组成心理辅导团队,为解决留守学生心理问题提供及时疏导与咨询。
梅铺镇九年一贯制学校完善心理咨询室配置,2名心理辅导教师长期“坐诊”,还通过“2+N”结对帮扶、开通亲情电话、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等手段,加强教师与家长、孩子的交流。据统计,郧阳区建立留守儿童心理辅导室128个,共培训、培养、配备心理辅导教师128名,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提供了人才支撑。从“爱心爸妈”到“心语箱”再到关爱留守儿童“十个一”制度,郧阳区上下联动为留守儿童搭建了立体关爱网络。
“教育面向的是每一个孩子,学校要精准分析学情,强化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指导,实现有教无类、面向全体。”张辉说,“郧阳区3824名留守儿童是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底线’,他们成长好了,区域教育才能真的好。”
《中国教师报》2022年12月28日第1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