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反复复的疫情,线上线下的交替,2022年的时光充满了困难和挑战。回望这一年走过的路,吹过的风,淋过的雨,我看见在那片熟悉的教育田野上,长出了三棵“树”,还开出了花,结出了果。那是我和我们用文字“种”出来的。
最先长出来的那棵“树”叫《经验与分析:骨干教师成长叙事研究》,是一部基于36名中小学和幼儿园省级骨干教师成长叙事的研究成果合著,于2022年6月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
为了这棵“树”,广东省中小学教师培训专家工作室主持人许占权教授牵头,组织张妙龄、冯宇红、王海波和我等人组成“五星闪耀”团队,对近200名骨干教师进行了培养后的跟踪调研。在听取他们讲述如何关爱学生、如何投身教学实践、如何读书学习、如何反思、如何开展教研,以及教育情怀和教学理念的形成、教育实践智慧的提升、成为优秀骨干教师的关键等基础上,我们对个案进行分析,探寻骨干教师的成长规律。
来自湛江市港城中学的骨干教师尤小蓉将自己的专业成长归纳为热爱、责任、使命三个关键词,她说:“热爱是我择业的初衷,责任是我从业的坚守,使命是我创业的动力。”从他们身上,我们发现教师成长最强的动力源自生命成长的需要,特别是对自我生命意义的追寻,在过程上呈现出一条由学习、实践、反思、研究等组成的螺旋递进的生命曲线。
第二棵长出来的“树”是《读懂教育:做成长型教师》。这是我的个人专著,2022年9月由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
无论书名和封面的选定,还是内容的调整,甚至出版社的选择,都经历了数番“风雨”。“风雨”考验着生命,也滋养着生命。庆幸的是,我们能在“风雨”中汲取成长的动力,不仅看见“面对一丛野菊花都怦然心动”的教育情怀,而且遇见“面对路边的一株小草都温暖如阳”的师者心灵。
从成都出差贵州六盘水的高铁上,成都大学教授陈大伟欣然同意为此书作序,且于次日完成。有过一面之缘但尚未真正谋面的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常务副部长王红教授在推荐语中说:“教师只有从国之大者的格局出发才能成长为更好的自己,才能成就更好的教育。”从他们身上,我更加坚信:生命有爱,万物有灵,善良的灵魂是相通的,也是相互照耀的。
成长,是生命最美的姿态。成长不但承载着教育的目的、意义和追求,而且贮藏着教育的全部密码,教育的密钥就在成长里。在我眼中,教育是问道成长的哲学,做成长型教师就要读懂教育。只有成长了的生命,才能经受得起生活中的风风雨雨;只有成长了的教师,才能肩负起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任与担当;只有成长了的学生,才能承担得了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职责与使命。
《中学生物学教学设计与说课》是第三棵长出来的“树”,2022年11月由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是我的个人编著。这棵“树”长得最慢,也很曲折,前前后后经历了10年实践检验和4年提炼打磨。其间,共成长了10届师范生,同时还成就了一批教师,他们或升本、考研、读博,或走上教师等工作岗位,或在国家级、省市级教学比赛中获奖,让我既感动又欣慰,收获了师者的幸福。学生说,“第一次上课就发现这门课很有意思”“自从见到您,就发现您的课堂与众不同,您成为我的偶像,成为我今后努力的榜样”。
在书的后记里,我由衷地说:“如果本书是一朵花,那么它的盛开就离不开‘光’的温暖和照耀。‘光’的温暖,让它熬过了黑暗,渡过了坎坷;‘光’的照耀,让它续燃心灯,朝向远方。”
展望2023年,愿我们遇见“光”,并成为“光”,照亮自己,光泽他人。我将继续在前行的道路上,用文字去种“树”,也期待更多教师一起来“种树”。“树”多了,自会成为“森林”。
(作者单位系岭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
《中国教师报》2023年01月11日第8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