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负暄琐话

“谜”途虽远,乐在其“中”

发布时间:2023-02-07 作者:金力楷 来源:中国教师报

猜灯谜活动在我国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隐语”“廋词”等被视为灯谜的雏形;汉魏时期,“谜语”一词就出现了,字谜开始成熟;隋唐时期,随着诗歌的兴盛,诗谜出现并成为一股潮流;北宋时期,猜谜的风气开始盛行,谜语的种类也极大丰富,王安石、苏轼等诗人都有谜作散见于一些诗词著作之中。

据说,谜语悬挂在灯上供人猜射的习俗始于南宋。《武林旧事·灯品》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南宋时,首都临安逢年过节时制谜、猜谜之人众多,好事者常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射。

因为猜谜能够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又能竞技比赛、收获奖品,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喜爱。不管庙堂之高还是江湖之远,都能看到猜灯谜的活动,不少文学家都有“制谜高手”的身份,直接促进了灯谜艺术的发展。“灯谜”的正式命名是在明代。明代文学家王鏊在《姑苏志》中记载:“上元灯市,藏谜者曰‘弹壁灯’。”所谓“弹壁灯”,是指灯笼一面靠壁、三面粘贴谜条——由于在灯上粘贴谜条,所以就被称为“灯谜”。明清两代,灯谜活动举行频繁,规模也不断扩大,不仅在元宵节,中秋、七夕等节日也经常举行猜灯谜活动。民国时期,神州大地上成立了许多谜社,为灯谜的继续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元宵佳节,我的家乡广东省潮汕平原广袤的土地上,“村村有谜会”是一道独特的民俗文化风景线。只听得“咚咚咚”三声鼓响,灯谜会就开始了。猜射者报谜号,主鼓之人便敲响第一击;猜射者报谜面,主鼓之人敲响第二击;猜射者报谜目,主鼓之人敲响第三击;猜射者报谜底,中则双击,不中则不击;猜中之人还需要解释猜射理由,解释正确会有“重鼓三击”的嘉许,还会得到相应奖品。这种独特的猜谜场面便是潮汕地区猜灯谜活动特有的“司鼓导猜”——从报谜号、报谜面、报谜目、报谜底到最后的解释,都由击鼓引导。中华灯谜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由于时代的变迁,一些有特色的猜谜形式已经消失。但是在潮汕地区,灯谜猜射仍保留着宋代临安“司鼓引猜,曲助兴”的遗风余韵。这种鼓点指挥、现场解释的独特形式,令谜会现场气氛热烈又不失秩序,也是一个灯谜现场教学的活动。

灯谜爱好者喜欢猜灯谜,远不局限于收获几份奖品这么简单。在潮汕的谜台前,听猜者与主持人的互动,一直是一件非常享受的事情;报谜声与击鼓声相互应和,宛如美妙的旋律;猜射者有条不紊地解释谜底,更像一场公开的演讲,犹如抽丝剥茧一般把线索呈现于观众面前,让人恍然大悟、拍手称赞。也有猜射不理想的情况,主持人循循善诱,引导猜射者寻找正确的谜底,让人感叹“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有人说“司鼓导猜”的潮汕谜台就像一个学堂:谜台上悬挂的谜笺博古通今,任何方面都有涉猎,在谜台边猜谜学谜,能够收获许多知识。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那么在潮汕谜台前站的次数多了,也能耳濡目染、学以致用,可以达到“不会做谜也会猜”的境界。

每逢佳节,潮汕地区几乎每个村都会举行猜灯谜活动。村中的孩童喜欢热闹,谜台的鼓声和人声总会吸引他们的注意。孩子刚开始挤到人群之中只是为了玩闹和嬉笑,慢慢地也开始尝试猜谜,在猜对一道谜题后便流连谜台。小学五年级时,我在大人的提示下猜了两道谜:一道是“盘问再三”猜数学名词“质数”,另一道是“仙逝”猜五言唐诗一句“空山不见人”。幼小的心灵收获了巨大的喜悦,不仅得到奖品,而且得到大人的夸奖,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为了能够猜中更多的谜题,我开始认真阅读各类书籍,把读到的知识运用到猜谜之中。我甚至在没有老师督促的情况下,背诵了《小石潭记》《陋室铭》《师说》《岳阳楼记》《桃花源记》等大量名篇和古诗词;在每年的春节和元宵谜会上,我都因为猜谜获奖得到许多洗衣液、肥皂、浴巾、晾衣架之类的生活用品。

有些民间学者将江苏、福建、广东三省称为中国灯谜的“三大高地”,潮汕地区就是广东省的突出代表,谜人辈出、谜事丰富,涌现出许多谜界的趣闻趣事。

抗日战争时期,汕头市沦陷,被称为“谜佛”的陈少梅先生避难到澄海县樟林乡下。当时,澄海莲阳河以北地区仍未沦陷,樟林、东里、盐灶、鸿沟等地在一些传统节日仍有灯谜活动,陈少梅每次都去参加。城里的谜师猜乡村的灯谜属于“降维打击”,陈少梅把奖品用大水布一包便满载而归。据说,东里镇的谜人有一次故意开了个玩笑,将一则灯谜标为“谜王谜”,猜中者厚奖大风炉一个。陈少梅笑着猜中灯谜,肥肥胖胖的身子背着个沉甸甸的大风炉,从东里走回樟林,累得苦不堪言。

又如,潮汕某地有一位名叫“凯伯”的老者,他将独子送到南洋谋生。数年之后,凯伯的儿子寄了一百元回来并附上一封家信,信上没有一字只画了四条狗、八只鳖。送款人看到信上没有标明具体数目就偷藏了数元钱。凯伯马上就把送款人抓住,大声喝问:“你偷了我的钱!”送款人抵赖说:“信上又没有写明数目,你有什么证据说我偷钱?”凯伯指着信上的图说:“四狗三十六、八鳖六十四(潮汕方言中,‘狗’与‘九’、‘鳖’与‘八’谐音),两数相加正好一百元,你还敢抵赖?”送款人无话可说,只得如数奉还。从此,俗语“唔对凯伯个数路”便流传在潮汕一带。

星移斗转,沧海桑田,猜灯谜作为一种民俗文化现象日臻成熟。灯谜涉及百科、包罗万象、变幻莫测、妙趣横生,是一种启迪智慧、雅俗共赏的“微型文学作品”。《文心雕龙》有云:“谜也者,回互其辞,使其昏迷也。”我想,这里的“使其昏迷”如果别解成“入迷”“沉迷”,也是非常妥帖的!

(作者单位系广东省汕头市金平区私立广厦学校)

《中国教师报》2023年02月08日第16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