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应是教师孜孜不倦的追求。但当前教师参与教科研意识不强、研究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制约着教师的专业发展。吉林省长春市南关区立足中小学教科研实际,从理念定位、运行机制、研究载体、教研创新等方面努力构建教科研新生态,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参与到教科研中,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优化他们的生命状态,进而让他们感受到成长的价值感。
理念定位:让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的工作充满未知因素,永远需要研究的态度。南关区坚持“教师即研究者”的理念,把中小学教师的研究与高校、专业研究院所的研究区别开来,不强行要求每个教师都要从事高大上的研究、写出动辄上万字的论文或报告。倡导教师对日常教育教学中细节问题不断进行追问与反思,建立自己的“问题库”,如“为什么学生不爱举手发言”“学生为什么不关注教师的作文批语”等。教师自主选择其中某个问题进行关注、追踪、分析、解决,记录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使教科研回归课堂、走进教师日常教育教学生活。在浅近的实践反思中促进教师逐步理解“改变一点点,一点点改变”的教科研信条,让“研究着工作”成为教师发展的内在需求。
运行机制:教科研训一体化。南关区教师进修学校以“不离学术,不离实践”为工作信条,以主导项目统领,坚持教研、科研、培训、信息技术应用研究“四位一体”,整合设计实施研训工作。自2013年起,南关区先后确立了《中小学生态课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小学生态课堂教学模型构建的实践研究》两个主导项目。以项目做统领,从横向、纵向两个维度实现教科研训一体化。
横向上,区教科所牵头负责项目的调研、论证、立项申报、阶段展示等工作。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研部从区域学科实际出发,明确学科研究切入点,以教研员为核心建立学科研究团队;电教部探索在信息技术支撑背景下生态课堂构建的实践路径;培训部组织名师(名校长)工作室和学校开展项目培训研修。
纵向上,扎实开展校本研修,促进教科研训深度融合。南关区采取“以校为本、区域统筹”的运行模式,区域以学科研究团队、名师(名校长)工作室、学区学习共同体引领带动;学校的教研组、备课组、课题组紧扣主导项目拟定子课题进行研究;名师、骨干教师等对主导项目进行深化、细化;教师在集体备课、听课评课、专业阅读等实践中将项目研究在课堂上转化落地。
研究载体:开展“微研究”。中小学一些教科研主题过于宏大、空泛,脱离教育教学实际,容易形成科研与教学“两张皮”“教而不研”现象。“微研究”通俗地说是对司空见惯的教育现象多追问“怎么办”,对自己日常课堂教学行为多问几个“为什么”。“微研究”具有小、实、短、快等特点,实施即研究、生成即使用、成效即成果,对中小学教师而言具有天然的亲近感。
近年来,南关区教师“微研究”参与比例逐年提升,教师小微成果的数与质发生了可喜变化,表明了教师的研究意愿和热情明显增强。如今,南关区教育研究氛围越来越浓厚,中小学教师对研究不再陌生、恐惧,逐渐爱上了研究。
教研创新:建立“教研员工作站”。针对教师想研究却不会研究、想改变却不知如何改变、个性化研训需求日趋强烈的现实,南关区教师进修学校探索“教研员工作站”制度,把教研员的“办公桌”搬到学校,为学校、教师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研训服务。
“教研员工作站”是依据中小学学科实际教研需求,以教研员定期驻校指导为特征的一种教研方式。教研员个人或组建学科名师团队进入学校,以解决学校学科教学实际问题和提升教师队伍素质为目标,定期驻校开展项目式或主题式教研活动。以“小学数学教研员工作站”为例,工作站成立后教研员深入调研数学教师的基本情况和学科整体研究习惯、需求等,结合学科教学和学生发展的需求,制定了教师研究的方向和主题。教研员每周至少驻校一天,通过查阅教师成长记录袋中的教学设计、听评课记录等引领教师成长;通过参与教师作业设计过程,启发教师对教学进行深度思考,实现“备、讲、评、辅”一体化。教研员以接地气的指导和跟踪式服务让教师明确研究的方向,坚定研究的信心。
“乍见之欢,不如久处不厌。”南关区将继续以培育区域浓郁的研究文化为宗旨,引领教师以“思考”的眼光审视校园,以“探究”的姿态从事教育,以“反思”的襟怀走进课堂,让更多教师在循序渐进的实践研究中真正体验从教的幸福。
(作者系吉林省长春市南关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
《中国教师报》2023年02月08日第15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