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家长找到我,将疑惑和无奈倾泻而出。他生活的年代,家中兄弟姐妹众多,因为成绩优秀,只有他得到了读书的机会,一路考到北京的高校,非常励志。可到了自己孩子这一代,却变成了作业不好好写,还欺负同学、欺瞒老师。他平时很注意培养亲子关系,有机会就陪孩子外出活动或写作业。所以他很纳闷:生活条件好了,孩子怎么还不如自己小时候呢?
其实,这是很常见的亲子问题:家长想当然地把个人成功经验复制、粘贴到孩子身上,同时自我感动于对孩子的付出,但没想到孩子对此无动于衷。家长便很纠结很苦恼。
问题出在哪里?我将一部时长8分钟,但斩获64项大奖的短片《Alike》推荐给这位家长。事后他告诉我“看得热泪盈眶”,还说“我懂了”。
第一次观看这个短片时,我大脑里一直盘旋着莎士比亚作品《哈姆雷特》中的名句“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很多人译为: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对于孩子的教养问题,To be alike or not, that's a choice!为人父母,我们想让自己的孩子变成与别人家孩子一样,还是让他成为自己,这是一个选择。我们应该怎样生活,什么才是正确的生活?变得与别人一样就是对的吗?对一个人来说,什么才是最重要的?追问这些问题的同时,不妨回忆与孩子相处的时光,以下几个瞬间是否似曾相识。这也是我跟那位家长深入交流的短片中的几个片段。
片段一:短片伊始,父亲往孩子书包里不停地装书,你是否也曾对孩子说“多读书,我都是为你好”?令人欣慰的是,虽然书包的重量压得孩子有点累,但想到能和爸爸一起出门,孩子依然开心,此时画面中孩子是一个活泼的橙色小孩。孩子的善良是否超过了你的预期?你对孩子的苛刻要求,有多少是被孩子这般悄然化解?
片段二:父子二人出门后看到的是灰色的建筑和行人,唯独一个地方充满色彩——公园里的一棵树以及树下拉琴的人。孩子被吸引,驻足观看,却被父亲拉走,一脸不情愿,但当父亲摸摸孩子的头时,孩子又恢复了笑容。孩子很小,心里却住着“我们”,父母心里还残存多少“我们”?
片段三:父亲到公司后看着堆成小山的文件,瞬间从蓝色变成了灰色。但是下班后与孩子拥抱,父亲又重新变回了蓝色。人类的不幸福各不相同,但幸福的理由是相通、相似的,那就是善意的爱。
片段四:学校里,孩子把拉琴人的画面画下来给老师看,却被老师忽略,放学后给父亲看,依然没有得到回应。第二天孩子继续把看到的新奇事物与老师分享,还是没有得到回应。慢慢地,孩子的颜色褪去了,他不再开心,不再主动跟父亲拥抱。没有任何一种异常现象是突然发生的,它存在于生活中的每一个被忽略的细节中,每一个不被看见的失望里。
片段五:父亲意识到孩子的变化,重新把孩子带到拉琴人的地方,但拉琴人早已不在。那一刻,父亲模仿拉琴人的动作,这一举动让孩子瞬间高兴起来,父亲也变回了蓝色。孩子在意的是那个拉琴人吗?是,又不全是。相比于父亲的同理心,孩子更在意的是后者,甚至整个短片中,面对种种情况孩子选择的都是后者。仅仅这一点,儿童身上值得成年人学习的东西就很多。
看过短片,我们欣慰于父亲带孩子去找拉琴人的行动,但那也只是在短片里。现实生活中,多少父母止步于只看到孩子的叛逆,苦苦坚持自己的错误理念,迈不出主动修正关系的那一步。跟随短片里颜色的变化,我发现幸福的真谛不是你是谁,而是我们在一起,彼此给予力量。
我与家长交流后,他说:“原来那些都是我自以为是的好,让孩子完成作业后不断做试卷,那是我忽略孩子感受只顾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所以孩子才会那么叛逆。”
每个人都应该成为自己,不管大人还是孩子。所以,一切关于“人”的话题,不管是大是小,都是一个由心而生的选择。我们心里都有属于自己的答案。
(作者单位系北京亦庄实验小学)
《中国教师报》2023年09月20日第12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