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年的日子,就像指尖上的一滴水,在一天又一天平庸而重复的忙碌中溜走,许多深深浅浅的回忆,也被这些忙碌尘封起来。最近看了一篇纪念父亲去世一周年的文章,又勾起我对往事的回忆。
细细一想,父亲59岁去世,离开我们已经15年了。坟头的野草,早已是青了又黄、黄了又青。我们在这边过得好不好,彼此都还看得见,他在那边过得好不好,我们却一概不知了。
父亲劳苦一生突然撒手而去,没得到我一点的孝敬,这种悔恨永远成了心里最深的痛。小时候家里孩子多,母亲体弱多病,奶奶年迈,家里的重担完全压在父亲一个人身上。父亲在单位做会计工作,一个月有几十块钱收入,养活全家七八口人,日子过得捉襟见肘。
10岁那年,我上三年级,得了“三好学生”奖项。父亲知道后非常高兴,买了两套小人书送给我:一套《飞龙全传》、一套《岳飞传》,每套10本,一共20本。我读得津津有味,对阅读的兴趣和爱好也在父亲的鼓励下逐渐浓厚起来。
父亲非常孝敬奶奶,他对老人的一言一行也让我们从小就耳濡目染。那时候,父亲单位、地里一趟趟地跑着,做饭一般都是奶奶和母亲两人忙碌。父亲身材壮实,有点像朱自清《背影》里面的形象。平时上班,父亲几乎一直穿着一身掉了色的青灰色中山装,以及一双黑布鞋或者泛白的解放球鞋,即使过年也很少有买新衣、穿新衣的时候。父亲习惯了俭朴生活,也经常教导我们处处都要节约。
到了春种秋收的时候,如果不上学,我们会跟父亲一起到地里劳动。从家里到地里来回有五六里路,全是下坡上山、高低不平。父亲半天时间一般来回两趟,往地里挑两担粪,然后在地里锄草施肥、点瓜种豆,我们跟在后面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
父亲性格敦厚善良,经常帮助左邻右舍——谁家过年买不到供应的大米面粉了,谁家没有劳力收不了秋了,谁家要借几十块钱了,只要找到父亲,从来没有不肯帮忙的时候。父亲写得一手好字,左邻右舍到了年关就会来求写对联,堂屋的桌上、地上都摆满了父亲写好的对联,浓黑的毛笔字散发出阵阵墨香。
后来,我们相继长大成人,读书、工作、成家,七八口人的大家庭逐渐变得寂寞起来。1994年8月,奶奶的去世给父亲和我们带来极大的悲痛,父亲也一天天衰老起来。2004年端午节后的一天,我突然接到弟弟电话,说是父亲午休起来犯病,昏倒在家里的堂屋地上。等我跑到娘家的大坡下面,父亲刚刚被抬上救护车,已经昏迷不醒。大姐和弟弟跟随救护车去市里抢救,我被安排留在家里。晚上8点,父亲被抬回他住的堂屋,几分钟之后就咽气了,我浑身一软、眼前一黑,一下子便晕了过去。
忠厚善良的父亲,一天没有拖累过我们,一天没有享过儿女之福,突发脑溢血离开了我们,给我们留下了锥心的痛。都说往事如烟,但那些刻在心底的伤痛,却是无论什么风都吹不散的。
(作者单位系山西省平顺县青羊小学)
《中国教师报》2023年09月20日第16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