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且行且思

聆听心灵的细微颤动

发布时间:2023-09-26 作者:刘华杰 来源:中国教师报

近来我常常工作到深夜,结束时眼睛干涩、酸痛,不愿意睁开。我开始意识到,眼睛在以自己的方式向我发出警告,告诉我它的需求和困境。

这个看似微小的生理体验,让我意识到另一个可能更大的问题,那就是作为教育者,我们是否足够敏感,能否感知并回应学生身心的微妙变化。就像我的眼睛向我发出警告和求助一样,那些在我们眼前笑容灿烂的孩子,他们是不是也有一些我们没有察觉的困扰?他们身上是不是也有未被及时发现的“疼痛”?

有的学生突然变得孤僻寡言,或是情绪波动,或是目光躲闪迷离,失去了往日的神采;有的学生课堂参与不再积极,或者在同伴交往中日渐疏远,对往日感兴趣的事物突然失去了热情……这些都可能是孩子发出的求助信号。

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学会觉察、共情、回应,了解孩子心中理想的世界,他们的梦想和榜样;我们要了解孩子的现实境遇,他们在交友、学习、家庭关系等方面的希冀、恐惧、忧虑、悲伤;我们要倾听孩子心灵细微的颤动,及时捕捉这些信号并以智慧的方式给予他们不期而至的欣喜,让他们满怀盼望继续这场生命旅程。这样,我们才能避免让小问题变成大问题,预防并及时化解教育风险。

回到眼睛酸痛的问题,我决定采取行动,更加关注眼睛的需求,给它足够的休息时间。这要求我从对截止时间的有力执行开始,就像我在结束工作后会在微信群里发给同事的话“今天工作到此结束”。不仅是在工作岗位上持续鏖战才值得尊敬,适可而止、保持可持续的战斗能力更加难得。

作为教育者,我们需要像关注眼睛一样关注学生的真实需求,创造安全、适宜的环境,让学生愿意向家长和老师释放隐匿于心的愁苦与困惑。无论身体的健康还是教育的质量,都需要我们以平等的姿态建立与学生的信任关系。这样,学生或许会愿意敞开心扉发出来自心灵深处的声音,我们也才有机会察觉到那些微妙的信号、无声的呼唤。

其实,每一个人都是一本书,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微笑、每一次沉默都在讲述自己的故事。我们需要始终保持对学生内心世界的好奇,当我们倾听、理解学生,学生也会以信任的态度滋养教育者的生命。

教育者的敏感性是一种贴近和影响真实生命的价值追求,它能察觉到沉默中的呼唤,看见微笑背后的泪水,它让我们跨越语言和表象直达生命的内核,触摸个体最真实、最深层的需求,它也让教育不再只是知识的传递,而成为生命的引领。

这种敏感性,让我们能够感知到每一个生命的独特性和可能性,赋予他们成长的力量。这种敏感性,使我们有机会缓解学生的压力,去温暖他们的孤寂,去滋养他们的梦想,它让我们可以化身为一座灯塔,照亮孩子前行的道路,让他们在困惑和黑暗中找到方向。每一次倾听,每一次理解,每一次反馈,都可能成为生命中的一个转折点,让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少一些不必要的坎坷,多一些温暖的人性之光和助推的力量。

迟钝常常降临,敏感也随时启动。让我们保持一份清醒和警惕吧,不要因高估敏感而忘却,也不要因低估钝感而包裹了敏锐的可能。

(作者单位系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

《中国教师报》2023年09月27日第9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