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与安徽省宿松县摄影家协会主席郑百年外出采风,山路崎岖,汽车摇摇晃晃,郑老师的思绪也和这山路一样延伸开来:“我曾经是一名小学教师,直到现在每年都要做几次关于上课的梦……”
当年师范毕业后,郑老师被分配到一所乡村小学任教。为了提高教学水平,20世纪80年代他就着手进行教学创新,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学习。他以平坦的山洼为讲堂,孩子的琅琅读书声伴随着山风回荡于山谷。将教学场地由室内转移到室外,郑老师并不仅仅是为了吸引学生,而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他带领学生到学校周边不远的山林里辨认药材与植物,采摘茶叶、黄花菜,既让学生掌握了生活常识,又让学生慢慢感悟生活之道。
在那个年代的闭塞山区,郑老师用身边的教学资源和创新的教学方式给学生增添了快乐。我想,应该没有学生会排斥这样的课堂,对一些学生来说,甚至会为这样的课堂学习而倾倒。我至今记得读小学时和同学一起劳作的场景。对儿童来说,这种集体劳动的经验十分珍贵。
联系郑老师的经历,我问自己:教师对学生影响最深刻的那些课有什么特征?或许,与学生始终紧密地在一起,让学生的心与世界对接,让他们真切感受自我与万物,这就是答案。
对于作业,郑老师也有独到的见解。那些会做的题目,他不要求学生反复做;那些不会做的题目,他让学生去“啃”。他的观点很简单:课后的知识巩固是必要的,但不必把时间浪费在一个熟知的知识点上。
与郑老师交流,我意识到应该对一种现象重视:我是否在“教死书”?一般来说,年轻教师对教学是有想法、有期待的,只要方法得当,通常能够开辟一片天地。但不少中年教师被日常琐碎所阻碍,守着教材的“一亩三分地”不愿创新、拒绝新理念,长此以往教育热情被消磨,也就失去了获得职业幸福感的机会。
我教的学生是高中生,虽然学习时间大多在教室,但他们的心也会感知四季的召唤。所以,我很注重将自然元素引入课堂教学。记得在一堂语文课上,雷公似乎故意与我作对,一个接一个地打着响雷。我试着讲些什么,可说话声音立即被雷声掩盖。教学无法继续,我索性让学生认真听听雷的诉说。过了一会儿,雷声停了,我便让学生快速把听见的“话”写下来。晚自习时,我们一起小组分享、畅谈自己“听”到的,好不快乐。那次生成的语文活动,学生分外活跃。
我不断回想郑老师的教育经历,对这样一位有创意、有干劲的教师心生敬佩。教师的职责,或许就是带领学生不断“走进”,走进大自然,走进广阔的世界,见天地、见自己。走在教师职业这条路上,我们应该保有大山的那份苍翠,让体内的绿意蓬蓬勃勃起来,让这“绿色风暴”引领我们向前。
(作者单位系安徽省宿松县程集中学)
《中国教师报》2023年09月27日第9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