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班主任,除了学生之外,平时与家长交流最多,他们是我们的同盟军,是孩子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教育力量。班主任要团结这股力量,绘就育人最大同心圆——“圆心”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半径”可以看作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奋斗目标和价值追求。只有在坚持原则、坚守底线的基础上,尊重多样性,寻求一致性,“半径”才会不断延长,同心圆才能越画越大。在理念的引领下,班主任在实践中如何操作呢?
关系在前,看见情绪。让家长信赖、支持班主任,需要把“建立关系”做在前面,把关系建起来才可能实现与家长的有效沟通,家校矛盾才有可能迎刃而解。如何建立关系,我认为看见家长的情绪和需求很重要。
以我的一次经历为例。学生浩是单亲家庭,他与母亲一起生活,母亲无业,经济来源只有低保补助,在浩妈妈的认知里,闹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根据这些信息,接班后我立刻进行了家访,提出帮助他们解决3个难题:一是帮助孩子申报午餐减免和困难补助,如果有适合孩子的助学金也会帮忙申报;二是反馈孩子近期在课堂的良好表现,同时希望孩子课后认真完成作业,提高学业表现;三是体谅单亲妈妈的不易,若有困难可以向我寻求帮助。因为我站在家长的角度真心替他们解决困难,这次家访拉近了我与家长的心理距离,家校合力的共识基本达成。
接下来,我帮孩子成功申请了困难补助和午餐减免,浩在校可以享用免费午餐,我也利用中午时间帮他查缺补漏。家庭作业方面,我让孩子每天完成作业后拍照发给我,家长只负责拍照、传送即可。日复一日的坚持,浩的学习一直保持在中等水平,我多次表扬浩妈妈的执行力并在家长会上给她念了一封感谢信,这些行为让她很感动,教育孩子方面也干劲十足。
以后的日子里,浩妈妈不仅积极参加班级活动,加入了志愿护卫队,还主动请缨清洁新教室的墙面。家长的改变也影响了孩子,浩变得开朗、自信。毕业之际,浩妈妈拉着我的手说:“6年来,非常感谢您不离不弃的帮助,让我成为情绪稳定的妈妈,我和孩子都获得了成长。”
就这样,我从家长的“痛点”入手,关注其需求,辅之以精神鼓励,把关系建在前面,此后的有效沟通就变得水到渠成了。
借助阅读维持家校良好关系。我校家校共治中心以培养“具有成长陪伴能力的家长群体”为宗旨,大力倡导班级共读和亲子共读。今年暑假期间,我组织了班级特别活动,与学生共读《新编语文全阅读》,学生当阅读讲解小主播,每日一播。学生带给我许多惊喜,有的学生用思维导图来播报,有的学生画插图辅以说明,有的家长和孩子分角色朗读,甚至有的学生尝试进行思辨性阅读。
为了扎实开展亲子共读活动,提升家长的陪伴质量,我坚持四步走。第一步,成立亲子共读先锋队,由4位家长负责组队,将孩子按照各自喜好和需求分成4个共读小队;第二步,召开共读先锋队会议,列出实施方案。我推荐第一次共读《抢救阅读50招》,引导家长选择书中的某一种阅读方式,然后结合不同的书目做阅读方案。方案形成后,再由我做最后补充;第三步,每个小队的亲子共读活动我都到场,既能鼓励孩子和家长,又能看到孩子在课堂外的表现,还能与家长多交流;第四步,将家长梳理的活动文件打印成册放在图书角供学生翻阅,重温美好阅读时光。接下来,我计划从学生的成长出发,从家长的需求出发,创新阅读形式,同时鼓励家长多参与家校共治中心的“阅读沙龙”“每日一诗”等活动,成为“具有陪伴能力的智慧型家长”,让家校合力最大化,也让教育生态更和谐。
学生和家长是一个个独立、鲜活的个体,具有独特性和多样性,班主任要学会在尊重多样性中寻求一致性,找到最大公约数,家校合力绘就最大同心圆。
(作者单位系福建省厦门金安教育集团)
《中国教师报》2023年10月11日第12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