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且行且思

“修复”孩子的学习动力

发布时间:2023-10-31 作者:焦丽丽 来源:中国教师报

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孩子的天性,但不少孩子却对学习没有兴趣,缺乏自主能动性。学习动力不足现象虽然出现在孩子身上,但其“致病源”与家长、教师的培育方式脱不了干系。因此,从成年人身上查找“病因”,在孩子身上进行“修复”,或许能够破解该问题。

家长和教师是孩子接触最多的大人,二者应向内探察:自己是否给孩子留下了伤。把孩子学习动力不足归结到家长和教师身上,有人或许不解,“明明一直都朝好的目标努力,怎么还错了”?其实仔细想来,这并非毫无根据的归因。

不少家长自身不能觉察的言行导致孩子学习动力消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不能顺应孩子的兴趣引导他们感受学习的快乐,而是强势要求孩子“必须学”;二是不考虑孩子的接受能力,以“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姿态不停给孩子加码;三是惯用“别人家的孩子”作比较这种方式激发孩子斗志,结果弄巧成拙。出现这些问题主要是因为家长缺乏对孩子成长规律的了解。

教师以不专业的言行伤害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对于学生的学习问题,许多教师都采取“盯两头、促中间”的策略,优秀的学生或学习吃力的学生成了重点关注对象,处于“中间地带”的学生则容易被忽视,当渴望被认可、被看到的心理得不到回应,他们对学习便开始意兴阑珊;另一方面,学生学习出现问题时,常常被教师笼统、含糊地归因为学习“不认真”“太马虎”,这样做非但不能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反而会给孩子贴上负面的标签,在标签强大的拉力下,学生很有可能真的不努力、不认真。

仅仅意识到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还远远不够,我们还应该具备“善后”的能力,用专业知识修补孩子内心的缺失。

由外及内重新激活孩子的学习热情,通过外力的改变释放内在的活力。从教师自身而言,我们要认识到每一颗成长中的心灵都需要关注、肯定与鼓励。孩子的学习能力固然有高低,但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不仅关注孩子的学习结果,还看到孩子努力的过程,适时给予鼓励,或许能给孩子向前的力量。同时,我们还要引导家长站在孩子的立场,让他们在体验中理解孩子的感受,进而转变观念,改变言行。

我们还要关注更多孩子,有的放矢帮助他们进行“自我修复”。同样的学不会、做不对,细细追因往往各有不同,有的孩子是信息识别出了问题,做题时没有养成及时校验的习惯。对这样的孩子,教师要培养他们眼睛看和心里默读同时进行的习惯;有的孩子逻辑加工能力欠缺,教师就要帮助他们尽快建立逻辑通道,理顺问题解决的思路……

好奇心和探求欲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核心,而进取心和表现欲则是他们的学习动机关键。作为教师,我们应携手家长,悦纳孩子的不足,通过巧妙引导使孩子享受学习的乐趣。保护好孩子的探求欲和热情,便是保护了孩子的学习动力。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荣成市蜊江中学)

《中国教师报》2023年11月01日第9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