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出于南宋计有功的《唐诗纪事》。
宋之问被贬到江南,夜游灵隐寺后咏出“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两句诗,一时诗思枯竭无法再续。这时,一名老僧在点佛前的长明灯,于是问道:“这位少年,天这么晚了,在做什么?”宋之问答道:“我想为这座寺题首诗,刚想了两句就接不下去了。”老僧淡然一笑说道:“何不续‘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宋之问一听,深感佩服,进而诗思如泉涌,完成了整首诗的创作。天明之后,宋之问越看越觉得老僧的两句诗精妙无比,可是再去探访时却见不到老僧了。寺里知道内情的和尚告诉宋之问:“他其实就是在此处隐姓埋名的骆宾王啊!”宋之问这才恍然大悟。
其实,这则故事并不真实,而且破绽百出。第一,虽然骆宾王比宋之问大20多岁,但宋之问被贬越州时已经50多岁,何来少年之称?第二,骆宾王和宋之问素来相识,骆宾王有《送宋五之问得凉字》《在兖州饯宋五之问》等诗作,其中《在江南赠宋五之问》一诗,从诗意来看还是写于骆宾王的晚年岁月,所以在灵隐寺相见时宋之问没有理由认不出骆宾王。第三,当时已是唐中宗时期,骆宾王早已平反,用不着东躲西藏,唐中宗还下旨让一个叫郄云卿的人专门搜访骆宾王诗文刊刻成集。
故事虚构了离奇的情节,其目的是突出骆宾王的诗才,讲述宋之问作诗冥思苦想的过程。从“小说家言”的角度,也不失为一桩雅事。
(石继航)
《中国教师报》2024年01月17日第16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