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在第六届全球少年书画艺术大会总决赛上,陕西省合阳县城关第二小学的学生诵唱《蒹葭》为这场“诗经之乡写诗经”大会拉开了帷幕……活动现场,132名书法、绘画类入围选手进行现场角逐,本次活动中城关二小有数名学生入围并获得“书画传播小使者”称号,学校校长作为优秀组织奖代表上台领奖,美好教育的独特魅力让“诗经合阳”灿烂绽放。
从诗经里走出来的合阳,文化基因的形成和发展源远流长,具有丰富的综合育人资源。传承着这份文脉,学校自2017年起开辟了“诗经+”育人新路径,将“诗经+”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学科教学、育人格局,让教育与诗和远方同行。
以文化人,在诗经里营造育人“新体验”
《风》《雅》《颂》中的诗篇、注释、相关传说,在校园里随处可见,俨然一个诗经的天地。教室门口的文化墙上,有学生亲手制作的诗经书签,有学生诵读诗经的照片,还有图文并茂的趣说诗经。走进每一间教室,黑板报、墙裙上诗意盎然,一个班级一个主题,一个班级一份精彩。
学校每学期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设计不同的主题活动:诗经诵读进课堂、“细数诗经里的花草虫鱼”寒假诵读活动、“寻找诗经里的十二生肖”暑期读写活动、“梦回千年——穿越古今诵经典”读书系列活动、“当诗经邂逅劳动”五一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诗经的前世今生……
孔子说读诗可“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诗经涉及的植物有143种,动物109种,这些动植物为后人研究诗经博物学提供了基础。为了挖掘诗经文化内涵,让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学校根据实际地形打造了具有地域特色的“诗经园”及“雅南农场”等劳动基地,把诗经里的植物种进去,为在校师生提供了一个品味诗经的平台。
学校利用诗经园开展常规性经典诵读、汉字书写等活动,开展传统民俗进校园、传统礼仪传授等各类传统节日活动;开设地方特色课程,教师利用课堂、课后等时间,带领学生认识诗经里的植物,在草木花香中诵读诗经,感知诗经。师生徜徉关雎廊,在古典诗词的氤氲中向阳成长;流连蒹葭亭,在浪漫的氛围中读书、静憩、写生、嬉戏,静待繁花满园。
学校以“雅南”为主题打造了“雅南农场系列”:“雅南时蔬园”里以种植诗经里的蔬菜为主;“雅南芳馨园、雅南国色园”里种植诗经里的花卉,让学生在科学课、劳动课、综合课上认识花草树木、了解花草习性;“雅南匏瓜园”里种植来源于诗经里的“匏瓜”(葫芦),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葫芦工艺,让学生在这里学习打磨、着色、雕刻等制作技艺。时蔬园里,学生吟诵着“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匏瓜园里学生们轻诵着“匏有苦叶,济有深涉,深则厉,浅则揭”……雅南农场里的“探寻诗经里的农耕文化”系列课程不仅体现了草木承载的情感,也充分彰显了学校把诗经文化融入学习生活的本意。
融合创新,在诗经里构筑课程“新生态”
学校以大单元整体设计、任务群、项目式学习建构学科核心素养,把“诗经文化”融入育人理念,构建了“五育”并举的“双线多元”课堂模式,“双线”即“劳动课程+诗经文化”,“多元”即挖掘包含语、数、英、美育、体育、科学、思政等多种课程的育人元素。
比如在实施“探寻诗经里的农耕文化”主题课程的过程中,学校通过纵横融通、共享共研开设了“诗经里的农耕”课堂:家长和劳动教师共同打造“诗经里的农作物”实践活动课堂;非遗传承人与美术教师合作“诗经里的花鸟虫鱼”美术课堂,与体育教师合作“诗经里的农耕”体能课堂,与音乐教师合作“诗经里的舞蹈”“传唱诗经”等音乐课堂;数学教师探索诗经里的数字因子;语文教师、英语教师更是将语言素养融于诗经的传承中……人人参与到课程实施中,形成主题教育共享的课程创新共同体。通过一系列诗经文化综合课程的学习,学生树立了文化自信、形成了文化认同,越来越多的学生通过书法、剪纸、提线木偶等形式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成为文化传播的小使者。
彰显特色,在诗经里拓展文化“新资源”
合阳在“诗”里,“诗”里有合阳。资料显示,诗经里《关雎》《蒹葭》《大明》《大雅·韩奕》等30余篇都与合阳有关。因此,除了校内资源,学校还打破心中校园的“围墙”,以诗经为“媒”,巧妙开发了一些独特的资源,用“行走”的方式找到诗经通往这个时代的入口。
每学期学校都会组织师生来到诗经发源地——大美洽川,开启“笔墨诗经”研学之旅。从黄河到古莘、到处女泉,再到“孔子周游列国”线路,学校利用研学项目,让学生从“诗经”出发,走向那些曾流淌在诗经里、滋润着古莘大地的河流——处女泉、夏阳瀵、黄河、同洲湖等,走向那些与历史有关的遗迹、景观——司马迁庙、梁山、华山、蝎子山、杨荫东故居、天合园烈士陵园等,用脚步追随先辈足迹,感受家乡文化的脉动。行走过程以项目式学习为形式,不仅打破了学科壁垒,实现了学习的有机融合,完成了从“解题能力”到“解决问题能力”的升华,也打通了育人与学科有机融合的“最后一公里”。
同时,学校将研学路上学生感兴趣的民俗文化引进校园,开设“我的锣鼓我的魂”“木偶奇遇记”“遇见剪纸遇见美”“巧手塑面花”等地方特色课程,让最原始的东雷上锣鼓在校园敲出时代的节奏,让“一线串成天下事,两手拨动古今人”的合阳提线木偶在学校吟出时代新风,让学生在学习中窥一抹剪纸的赤红,让他们在诗情画意中赏片刻多彩的面花,聆听古莘小城悠远的传奇故事,探寻辉煌灿烂的合阳文明。
全域贯通,在诗经里培育成长“新范式”
为了进一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综合课程资源,丰富课程内容体系,学校还开设了指向满足学生兴趣的“综合课程超市”。比如,将诗经里“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责任担当融入思政课程;将“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创新精神融入科技课程;将诗经里以民为天、勤政为民的思想融入语文课程;将合阳贤相伊尹五味调和“治大国如烹小鲜”,辅佐商汤成就大业的精神融入班级管理课程;将公正严明、刚正不阿、弹劾权臣、名垂宋史的雷德骧,善治水利、书法卓越、慧眼识珠、力荐三苏的雷简夫,以及合阳出土的汉隶精品《曹全碑》等历史知识融入劳动、书法等课程……学校倡导教师深入挖掘和引导,通过家校联动打造多元创新课堂。同时,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育人方式变革的融合创新方面进一步拓宽维度,扩大覆盖面,借助信息技术开展线上课程,形成跨区域课程联盟。
每日晨读、午诵、暮吟时间,都能听见诗经的诵唱之声。走进学校,就仿佛走进了诗经的国度,诗经里的花草树木点亮校园,诗经里的育人哲理润物无声,诗经里劳动人民的歌声激励着师生的梦想。在诗经的滋养下,师生寻找到“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君子之风,用求真、向美、向善的学习之态,书写着对家乡“合而有礼,阳泽广厚”的文化认同。如今,在这里诗经已成为陪伴学生一生的美好记忆。
(作者单位系陕西省合阳县城关第二小学)
《中国教师报》2024年02月07日第5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