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故事

“迷你博物馆”计划

发布时间:2024-02-05 作者:罗大瑶 来源:中国教师报

上了多年美术课,早就对教材中的内容滚瓜烂熟。每一课达成什么目标,学习什么技能,完成什么作品,这些都是刻在脑袋里的。每一届学生会变,按照书中照搬也没什么问题,对于学生来说都是新东西。可偏偏我是个爱新鲜的人,同样的内容不改动,自己都觉得缺乏上课的乐趣。在我看来,只有根据生活、热点、学生喜好不断改进和更新创意环节,探索不一样的作品形式,才能给自己和学生带来持续的学习热情。

初二上册第一课《文明之光》,讲述了跨越千年的彩陶、青铜、瓷器之美。以前我和学生通过图片和视频感受那些珍宝,课后让学生在画纸上绘画,了解器物的纹饰外形。但是央视《如果国宝会说话》节目的形式给了我许多灵感,从新石器时代到宋元明清,目光跨越八千年,用文物讲文物,用文物梳理文明。谁说这种类型的课只能通过欣赏和纸面绘画去展示,我们也可以让作品立体展示出来!于是,我根据学情及班级特点制订了迷你博物馆计划,感受文物美的同时让学生动手去尝试,并且以迷你博物馆的形式进行主题展示。

首先是按照教材,用欣赏的方式带领学生了解彩陶、青铜、瓷器,了解它们的历史、纹饰、色彩造型,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探索兴趣;然后介绍石塑黏土及超轻土两种简易的新型制坯材料——它们在传统泥塑造型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良,更适合我们的课堂,简单讲解一下制作方式以及注意事项,学生就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开启创作。与以往不同的是,在这个制作过程中,学生需要深入了解不同器型和纹样特点,然后画出设计图、手工捏制、晾干、打磨、上色、上油……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美术素养,还大大提升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随着一件件作品的成型,我提出了按照博物馆的方式推广展出的设想。

第一步,为每件作品设计专属海报。这个想法来源于学校的“手机日报”,我为每个学生的作品设计了具有“迷你博物馆”风格的海报,这样方便学生的作品走出班级进行校园乃至社会的展示与传播。从拍摄作品、抠图、设计海报到文案的撰写,忙了好几天,我们的第一批作品海报终于发布了。家长、同事纷纷转发了我们的晒图,学生看到自己的美术作品第一次呈现在艺术海报上,别提有多自豪了。

第二步,设计现场展示及纪念品。结合迷你博物馆主题,我们选择了最大限度还原博物馆装置方式,仿照博物馆的陈列,打造具有特色氛围的现场布置。为此,我思考良久,选择了一款与玻璃装置柜相似度较高的亚克力盒,将学生的作品固定在里面,装置完毕立马便有了氛围感。为了让学生的作品除了装饰性再多一些实用性,我又设计制作了学生作品的衍生品——书签,放在现场展示并赠予全校师生当作礼物。

第三步,设计现场体验区。为了让观展的其他学段学生也能够体验我们的新型课程,打开美术课程的围墙,我们在现场准备了黏土、工具等,让感兴趣的学生进行体验学习。最特别的是现场的“指导教师”全部由学生担任,真正做到了美术技能的学习、消化、实践、传递。

终于,我们的迷你博物馆计划迎来了校园展览。当学生、教师围着我们的展台纷纷赞叹拍照时,那一刻我和学生都开心地笑了。

美术课的准备绝不仅仅是教具的准备,还要有更广泛的内容。除了有形的课堂资源的准备,教师还要准备多方面的知识和与时俱进的教学方式,这就要靠教师不断探索新媒介、不断了解学生。总听别人说,教师的路一眼望得到头,但这样看来,这条路好像既丰富又有趣了起来!

(作者单位系重庆市巴川中学)

《中国教师报》2024年02月07日第5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