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校长专业化,“听、说、读、写、做”都很重要。“做”是第一位的,但除了“做”便是“写”,“写”是校长专业成长的最好推手。
校长如果只是管理者,则难以带领学生和教师走向卓越,因此校长应做学校的领导者。领导力来自哪里?校长首先应是一个思想者,这也是校长专业化的核心要求。那么,校长的思想从哪里来?显然要不断读书学习,勤于实践,更需要深入反思、总结。写,便是反思和总结的有效途径。
在“听、说、读、写、做”中, 校长的“听”无处不在,“说”必不可少,“读”或多或少也是有的,“做”是必然,唯独“写”往往不是亲自操刀,许多时候是别人替代,最多是自己做些修改、润色罢了。所以说,校长的“写”是最尴尬的。
“听”“读”是信息的收集,“说”是思想的口头表达,“写”是思想的凝结。没有“听”“读”,则难以“说”得好、“写”得好,“写”又能促进“听”和“读”。“说”得好未必“写”得好,而“写”得好则不会“说”得差——笔者非常赞成北师大教授肖川的观点。
写能锻炼思维品质,提高我们的表达能力、演讲水平。校长要宣传动员、布置工作,必须有好的“嘴功”。坚持写,能练成敏捷的思维,积累丰富的词汇,锻造严谨的逻辑。培根说:“阅读使人充实,谈话使人机智,写作使人精确。”坚持写,可以修炼自己的操守、提升自己的境界,在键盘的“舞蹈”里体验精神的慰藉,享受创造的喜悦。写可使思维流畅、推理精当,让决策科学、精准。写可以促“读”,而阅读可以丰富人的内涵,净化人的心灵,提升校长的教育理想和信念。写还能影响和带动教师的学习、研究,推进学校的教育科研,利于良好学风和校风的形成。
每日的读书看报、观察思考,必然有所感悟和体会,可以写成心得杂谈、教育随笔,忙碌了一天,静心梳理当天的工作,客观地评价和反思自我,记工作反思、写管理后记应该成为常态。当然,无论是学习心得还是管理后记,最好不要像流水账一样,而要有所归纳、总结、提升,从琐碎中提取具有价值的思想。
写,可长可短,方法不一,但贵在及时,贵在坚持。一有所得,就及时记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一旦才思枯竭,马上停下,不让其成为负担。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如此,写作也是一种“备份”,备份资料,备份记忆,备份生活。
写的动机只有不断强化,才能坚持下去。写是为了用,在实践中可以得到强化;写,需要交流,在交流中得到强化。投稿、发表、交流,是很好的强化方式。
笔者坚持写作已有30多年,写过的东西不仅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更能指导实践,对管理大有裨益。有些文章发表后,有同行和读者对我的做法提出商榷意见,让我看到了自己的局限和不足,使我对问题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在这样的交流中,既有社会的承认,又有思想的碰撞,使错误得以矫正。
写,可以改变我们的生存状态,让我们活得明白、活出精彩。愿校长都能守住心灵的宁静,在繁忙的工作中不断书写,收获幸福,实现自我成长。
(作者系安徽滁州开放大学校长)
《中国教师报》2024年02月07日第10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