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为农村孩子造好“家”

发布时间:2024-03-12 作者:本报见习记者 万景达 来源:中国教师报

3月5日,听完国务院总理李强向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后,南阳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副院长马福全感到十分振奋。

“这对促进我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升农村寄宿制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层次有重大意义,让农村孩子‘有学上’,而且能‘上好学’。”

作为长期关注乡镇寄宿制学校问题的学者,马福全敏锐地注意到李强总理在介绍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政策取向时,提出“改善农村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而4天后,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两会民生主题记者会上也强调,“不断改善农村寄宿制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办学能力”。

“改善农村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是推进基础教育扩优提质的现实需要,也是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迫切要求。”华中师范大学教授付卫东认为,这表明了党和国家振兴乡村教育的态度和决心,找到了破解难题的关键与突破口。

记者梳理相关材料后发现,这是近年来再次将“改善农村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明确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上一次有相关表述是在202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当时的提法是“加强乡镇寄宿制学校、乡村小规模学校和县城学校建设”。

农村学校避免不了寄宿制

为何国家会如此重视农村寄宿制学校?马福全分析,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中,农村寄宿制学校是国情所需。“比如,在没有开办学校的农村偏远地区,学生一般就得住校,距离不远的村落如果都开办学校的话,每所学校的学生数量又可能太少,师资无法解决,因此需要合并建设中心学校,一部分学生就必须寄宿。”

在部分农村地区,连小学生寄宿都成了“刚需”。“如在偏远民族地区,往往撤除在校学生偏少、校址偏远的小学,或只保留低年级学生在本村就学,将中高年级学生集中到一所较大的学校。”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平桂区民族学校副校长姜晚英认为,这是为了方便孩子在地形崎岖、交通不便的地区就学,而多数“撤点并校”的最终表现形式为乡镇集中式寄宿制小学。

“农村学校避免不了寄宿制。”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县游城乡初级中学校长程风直言,“为了改善家庭经济状况,许多农村孩子的父母都到外地打工,把孩子留给老人或者亲戚照顾。为了保障孩子的安全和教育,只能选择寄宿”。

孩子出问题,学校“吃不消”

寄宿对于农村教育而言如此普遍且必要,它对学校和孩子有何影响?

湖南省浏阳市枨冲镇完全小学副校长邱亚来告诉记者,他曾在一所农村寄宿制小学工作,当时有200多名孩子在校住宿,“学校解决了一大批有寄宿需求的孩子的教育与管理难题,既减轻了家长的接送负担,又提高了孩子的学习成绩,社会反响良好”。

程风的学校有165名孩子寄宿,她认为孩子远离父母有助于培养遇到问题自己主动解决的习惯;另外,孩子在寄宿学校可以养成比较固定的生活规律。“寄宿让孩子变得更加独立,生活上学会照顾自己,成长速度也更快”。

但另一方面,受制于各种因素,学校和孩子也面临着很多困难。

事实上,邱亚来工作的这所学校已于2018年停止招收寄宿生。谈及原因,他表示学生寄宿导致学校安全责任增大,学生“三病两痛”“三长两短”等全都压在学校、教师身上,教师工作负担随之加重。晚自习值守、家庭作业批改、早操等一系列寄宿生的教育教学活动需要安排教师去完成,甚至很多情况下“孩子身体不适,白天没有向教师反映,到晚上病情加重才告诉值班教师,搞得大家天天提心吊胆”。行政部门方面的压力也不可忽视。一些部门把安全责任都推给学校,学校因而承担着很大压力。“寄宿制学校的责任书特别多,这些责任书既是‘紧箍咒’又是‘判决书’,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大家都‘吃不消’。”邱亚来表示。

事实上,学校停止招收寄宿生时,很多家长都反对,学校管理层也有不舍情绪,但鉴于教师的强烈意见与现实压力,该校最终不得不忍痛停招寄宿生。

相比于普通学校,寄宿制无疑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姜晚英注意到,一些农村寄宿制学校学位和师资搭配不够合理,很多地区学科老师还比较缺;部分教师自身素养也有待提高。“这里的教师不单单只是一个学校教育者的形象,而是要在最大程度上替代父母的角色,不仅要能授予知识,还要关注学生生活”。

云南省广南县教体局干部廖绍仙曾任该地一所乡镇中心学校校长。她管理的21所村小中寄宿学生占学生总数的80%,而其中又有95%为留守儿童。义务教育均衡验收后,学校寄宿条件有了很大改变,但仍有80%的学校住宿楼无卫生间,学生起夜都要到学校的公共卫生间去。

“我们学校的孩子一周回一次家,他们生活条件很一般,生活起居都不方便。”程风告诉记者,“寄宿制学校最大的需求就是改善住宿条件,很多学校房间不足,也没有单独的冲凉房和卫生间,衣服存放柜等相关设备更是严重不足。”除了硬件条件差,她认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社交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较弱,寄宿在学校可能会引发欺凌、抑郁等。

“农村寄宿小学学生一般从四年级开始寄宿,年龄较小,在遭受突发或持续的生活压力事件时应对方式尚未成熟,并且留守儿童占比较大,他们缺少关爱照顾和家庭教育,很多都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姜晚英表示。

姜晚英还注意到所在地区的寄宿学校放假时间不统一,规定时间内有家长来接孩子,就可以放假。而部分孩子在学校一待就是两三个月。“经常回家的孩子在学校比较活泼开朗,也愿意与家长、老师倾诉自己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而那些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在学校缺少关心和照顾的学生就不太愿意与别人沟通,表现得更为封闭。”而小学生住校后,人际交往方式更多受到周围教师、同学的影响,往往出现低年级学生讨好高年级学生,形成“学生团体”的现象。“一些学校管理人员对学生的求助不够热心,一些孩子有什么事情就憋在自己心里,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变得越来越孤僻。”姜晚英说。

政府支持,家校社协同

虽然农村寄宿制学校带来了诸多便利,但也面临着众多问题。构建政府支持、家校社协同、多方参与的联合帮扶机制意义重大。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完善的政策和经费保障无疑是根本性的解决之道。“各级地方政府对待乡村学校,不能有‘甩包袱’‘省经费’的想法。”在刚刚过去的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新纪元教育集团董事长陈伟志建议进一步加大对乡村教育的投入,叫停盲目撤点并校,保留必须保留的乡村小学及教学点。

在顶层设计方面,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政协副主席刘仲奎建议设立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重大专项,由发改部门牵头在国家和省级层面编制农村地区寄宿制学校建设规划,明确基本建设标准,按照宿舍、食堂、厕所、浴室等面积缺口大小,科学安排建设任务和实施时序;在经费保障层面,建立农村寄宿制学校经费长效保障机制,实现教师福利待遇、学生寄宿生活补贴的财政经费全额保障。

程风表示,政府要整合资源,集中办好有需求的寄宿制学校,加大寄宿制学校的宿舍及其相关配套投入;采取政府购买方式或者引入有资质的社会力量参与到寄宿制学校的服务中。姜晚英认为,要考虑寄宿学生身心发展需求,在学生的课外活动器械和活动场所上多做一些投入。

马福全调研发现,许多乡村寄宿制学校存在疏于管理,安全隐患多的现象,他呼吁相关部门要尽快出台寄宿制学校管理制度方案,确立相关管理人员任务与职责,消除各种隐患,因时、因地、因校制宜将学校管理做到位。

鉴于当下学生心理问题突出的背景,马福全认为,寄宿制学校除了配备专职生活教师外,也需要配备至少一名专业的心理教师。姜晚英希望寄宿学生可以推行“导师”负责制。“所有寄宿学生都有负责自己的导师,学生有困难可以找导师,这样可以让他们觉得有老师像亲人一样时刻在关注自己、关心自己”。

但对于农村寄宿制学校来说,教师“成熟一个走一个,优秀一个走一个”的现象屡见不鲜。廖绍仙认为,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放宽农村寄宿制学校教师编制,想方设法留住优秀教师。邱亚来认为,教育管理部门要力戒形式主义,不可无原则“追责”,让教师轻松上阵,大胆工作;相关教师的工作待遇也要提高,让多劳动、多付出的教师得到实惠。

“亲子关系是社会和学校教育无法替代的。”姜晚英呼吁,家长应尽可能创造条件陪在孩子身边。“我们学校附近就有很多企业,作为家长可以在家附近务工,这样不至于太长时间见不到孩子而缺失关爱”。

“万众一心,上下同欲,农村寄宿制学校将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越办越好。”邱亚来充满信心。

《中国教师报》2024年03月13日第2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