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自己的成长历程,我得到一个启示——做自己的教研组长。
20世纪90年代初,刚参加工作的我被分配到江汉平原一所濒临倒闭的乡村中学教语文和历史,同时兼做班主任。在这里,早上是被声声鸟叫唤醒的,中午有附近的村民在校园自由进出,晚上会在一群蟋蟀的大合唱中入睡。而暑假后返校,操场全是齐膝的野草。这所学校没有学科教研组,在这里工作的两年时间里,我如饥似渴地把那些想读的名著读了个遍。我还写小诗和短文,晚上点了蜡烛在钢板上刻写蜡纸,将自己的作品油印成小册子与学生分享。在这个简陋的校园里,总能看到我与学生一起学习语文的快乐身影。当时,我把自己当成了教研组长。
两年后,我调到镇上的一所初中,条件好了一些,学校有了学科教研组,但依旧没有教研活动。这个时期,尽管没人指点,我还是一心扎进课堂进行教学研究。我还自费订阅了《中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与研究》《语文知识》三种杂志,由研究杂志上的文章开始,进而研究语文教学名师钱梦龙、宁鸿彬、余映潮等人的教学方法。这段时间,我一边学习一边总结,积累了大量的教育教学资料,并形成了大量的研究性文字。无疑,这对我后来的语文教学发展有着深远影响。这个时期,我仍旧是自己的教研组长。
10年后,我被县教育局“点名”调到了县一中。学校教室宽敞明亮,语文学科也有了教研组,图书馆还有大量书籍可以借阅。我每周都积极参加学科组教研会,但我并不止于此。每次会后,我都到图书馆借助语文报刊或教育教学书籍全方位梳理教研会内容。此外,我参考语文名师的课堂实录,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问题,遨游在语文教学的海洋里,捕捉着属于自己的一条又一条“大鱼”。随后,我站在语文教学坚实的地基上,开始正式写作。我写文学作品,也写教育教学论文,并一篇又一篇地发表在报刊上。这种做法持续了16年,于是我又成了自己的教研组长。
16年后,我以人才引进的方式到南方一线城市工作。我仍然带两个班语文,并做班主任。我开始梳理自己的教学经验,从备课本、教学笔记、教学反思和教学文章中整理教育教学所得。尤其是关于作文教学方面的经验,我进行了重点总结,提出了“以写促学”的语文教学主张,产生了较大影响。参加学校教研会,我可能会提出自己的个性化想法,然后大多会按照自己的教育教学设计去完成。这个时期,我依旧是自己的教研组长。
做自己的教研组长,从最初的“扎下去一心阅读与作文”到之后的“借助他人经验反思自己”,再到“梳理自己总结经验”,我从闭塞的乡村走到了一线大都市,成长为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并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请相信,做自己的教研组长,作为教师的你,一定会收获教育生涯的一个又一个精彩。
(作者系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广东省广州市西关外国语学校教师)
《中国教师报》2024年04月17日第7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