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聚焦·思政课改革创新③

思政课要在“调查研究”上下功夫

发布时间:2024-06-04 作者:周明星 来源:中国教师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在我看来,巧借“社会实践+思政教育”开展调研驱动式教学就是对调查研究方法论的活学活用。当前,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思政课+调查研究”的教学模式已广泛开展。但部分思政课教师还存在着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足、认识不到位、系统思维有待提升等问题。因此,学校和教师要多路径协同发力探索“思政课+调查研究”教学模式实践创新。

汇聚多元主体协同合力。“思政课+调查研究”教学模式实践创新是一个有机整体,相关实践要注重激发多元主体的建设合力,汇聚集体的智慧结晶。一是要发挥国家政策的指导和引领作用、突出党委“指导者”与“引路人”的角色、明确相关领导干部的责任。二是要发挥思政课教师的主体地位、辅导员的教育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运用价值驱动、利益驱动等激发主体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要充分发挥榜样和先进典型的示范和引领作用,注重社会关怀,凸显家庭关爱,借助优秀典型同辈群体熏陶感染,注重多媒体空间“主流意见领袖”的引领等,推动家庭、社会、学生群体、同辈群体等多元主体协同发力良好局面的形成与发展。多元主体的共同发力,汇聚了实践创新的“最大同心圆”,可有效发挥协同育人的综合价值,激励多元主体“心连心,共努力”,协同推动“思政课+调查研究”教学实践的发展创新。

综合运用调查研究的方法。一是科学锚定新阶段的目标任务,在工作开展中做到“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避免盲目性、片面性、机械性行为。二是增强实践创新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针对实践创新中的难题,学校要在广泛听取多方意见的基础上,借助科学高效的载体,缜密制订科学的社会调研方案,明确调研内容、调研对象、调研范围,合理组织调研人员和机构,明确调研教学的时间进度和经费预算,合理安排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时间、地点、人员。三是注重运用普遍调查、典型调查、个案调查与抽样调查等科学的调研方法,结合实践创新的需要,巧借随机抽样、问卷测量、统计分析等手段,全面、深入、真实地开展相关调研实践,科学收集系统化、量化的数据资料。四是有效统筹调研选题阶段、准备阶段、调研阶段、分析阶段、总结阶段,增强调研驱动式教学操作的程序化、结构化及标准化。五是有效开展调研资料的汇总整理,适时进行经验的总结概括和提炼,引导学生透过社会调研现象把握内在本质,激励学生思考社会、感悟生活。

全面拓展“大思政”实践协作平台。一是选择和设计适合思政课教学需求的实践教学方式和内容,围绕“思政课+调查研究”教学模式实践推动调研基地建设。二是鼓励结合“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推动具体专业学科与有关部门联合共建。三是有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思政课教育高质量发展,系统构建数字化网络实践平台,制定网络实践实施方案、管理办法、考核评价,设计教学成果展示的方式。四是有效联合多元主体,推动校企合作共建沉浸式、交互式教育实践基地,注重数字资源赋能。五是有效对接区域资源,依据基层单位的问题诉求科学打造多样化的调研驱动式教学实践平台。比如,通过走访革命英雄人物、拜访劳动模范人物、“重走长征路”等活动开展历史专题考察,通过组织“三下乡”活动、城乡社区建设志愿服务活动、社会公共活动场所志愿者服务、“耕读田园”实践等开展行业调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考察等。多样化的社会调研活动,有效发挥生活化社会实践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行示人等方面的综合价值作用,通过把教育同物质生产结合起来、把教育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以多平台的调研实践让“思政课+调查研究”教学模式“有虚有实、有棱有角、有情有义、有滋有味”。

系统化建立健全制度规范。一是明确组织主体的职责所在,制定科学的问责追责机制。二是科学梳理实践创新成果转化运用清单,全程跟踪相关实践创新调研课题完成情况、问题解决情况。三是引导多元调研主体对调研对象和所解决的问题进行定期回访,注重新问题的发现与解决,以组织力量努力增强多元主体参与教学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四是完善“顶层设计”,拓展制度“蓝图”设计方面的有效供给,统筹规划好发展重点。五是开展纵向和横向比较调研,科学推动“思政课+调查研究”教学模式实践创新的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六是统筹“自律”和“他律”双重合力。学校要制定必要的伦理规范,建立实践创新必要的“约束力量”,探索制度化、常态化的保障机制;构建创新实践的技术伦理、调研伦理等伦理规范,定期优化教育教学中的伦理保障,打造铁桶般的“防护墙”与“防护网”。

综上所述,在“思政课+调查研究”教学模式实践过程中,学校应创新性地发挥多元主体的协同合力、运用科学的方式方法、打造有效的平台、建立健全保障机制,生活化、社会化、综合性、系统化、协同化地推动“思政课+调查研究”教学模式的实践创新,注重实践的大中小学一体化推进,系统把握思政课教育教学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性,有效运用调研驱动提升思政课教育教学的质量与效果。

(作者单位系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国教师报》2024年06月05日第9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